专栏名称: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让我的朋友一夜暴富! ·  4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 + IDEA!辅助编程太强了!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微软穷疯了?上架的 ... ·  4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Gitee邀您参与SBOM行业调研:共建可信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亚评论

马拉多纳不是神,他只是全世界穷人的救世主

东亚评论  · 公众号  ·  · 2020-12-08 0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8字路口(id:crosseight)
作  者 | 彭天然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01



1982年4月15日的《人民日报》第6版,刊登了一篇社论。

标题叫《希望和平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

两周来,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上的争端,已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一个中心。

……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阿根廷人民争取和维护主权的民族感情是可以理解的。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要求应该得到联合国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尊重。

在这场与自己毫无利益关系的战争中,中国一开始就明确站了队。

原因在于, 中国正在准备跟英国进行香港回归的谈判。

面对同一个对手、相似的问题,中国人民不禁和阿根廷人民同仇敌忾起来。在口头上表态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

不料,老牌帝国主义派出舰队远征万里,阿根廷虽然英勇奋战还是丧师割地,彻底丧失了收回马岛的希望。中国人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兄弟国家,也就多了一分悲情的印象。

5个月后,撒切尔夫人带着胜利者的姿态来到中国,商讨香港回归的问题。也许是为了这份马岛战争中大不列颠的荣誉感,她拒绝在天安门献花。

在与她谈判前,邓小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又仿佛自言自语般说了一句话:

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

这场会面,邓小平充分表明了香港主权不容讨论的态度。会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全国人民都看到了那一幕。


4年后,一个更加扬眉吐气的镜头,出现在中国人民面前。

一个身高一米六几的小个子嘶吼着,借助“上帝之手”和他的天才,他的韧性,让全世界球迷看了一场以血肉之躯硬刚大英帝国的神剧。

他的两个进球,尤其是第二个进球——千里走单骑般连过五人,硬生生给阿根廷挣回了四年前被粉碎的自信,把大英帝国送回了老家。



一支军队用鲜血和钢铁没有做到的事情,一个人用足球做到了。

34年来,这个进球总是出现在全世界电视台的足球集锦节目中,还是压轴的位置。

阿根廷举国若狂。

惊喜万分的,还有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民。

这一届世界杯恰好是中国宣布改革开放的第8个年头,中国电视信号的覆盖率已达到大约70%,电视机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也成为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中国人民刚开始推开窗户看世界,就看到了世界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进球,没有之一。

何况,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向帝国主义列强报仇雪恨的一幕。

两个矮小的男人,一个从大英帝国手里夺回了东方明珠,一个击败了大英帝国引以为傲的国球,撒切尔一跟头,摔碎的是日不落帝国几百年的美梦。

这一刻的马拉多纳,就如同几年前相继打败日本的中国女排和聂卫平。怎不让人壮怀激烈,仰天长啸?
一个17岁的年轻人从这届世界杯的火爆中看到了商机。他把北京珠市口的一家服装店承包下来,改为卖彩电。日后,他——黄光裕——靠卖彩电,成为了中国的首富。

另一个18岁的年轻人则更多愁善感一些。二十年后,他——白岩松——情不自禁地给发小发了一条短信:
阿根廷就是我们的另一种乡愁!


02



马拉多纳出生在阿根廷一个穷得像垃圾堆的地方。

杂乱的铁丝网大门后面,是三间土坯垒起来的房子,这间房子对童年的马拉多纳来说就是天堂,尽管它在雨天漏水漏得比外面下的雨还要大。

一个房间住着他的父母,另外一个很小的房间住着他和兄弟姐妹整整八个人。也许正因为如此,小马拉多纳更喜欢出去和小伙伴一起踢球。


小马拉多纳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吃不饱饭。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和四个姐姐正在外地做苦工,根本没来得及看他一眼。他的童年连一身完整的新衣服都没穿过,和小伙伴们凑钱买一角披萨当零食吃,也只能轮上一人一口。
苦难是贫民窟的童年必修课,这堂课教会了他一个道理:
他要做自己的救世主。
也只能是足球了。同为南美难兄难弟,巴西球王贝利靠的也是足球,才能把自己从贫民窟的泥泞里拔出来。

足球和说唱一样,都是穷孩子的天空。

有钱的孩子可以买昂贵的篮球鞋、奢侈品牌的网球装备,甚至凡尔赛文学中常会出现的纯血马。这些东西贫民窟的穷孩子一样也买不起,他们只能光着脚在沙地上踢易拉罐、纸团、橘子或者随便什么东西玩,只要它像个球。

童年的马拉多纳也许稍微幸运那么一点点,至少他还有且仅有一双鞋穿,尽管这双鞋早就破烂得露出了脚指头。

足球向来是南美和非洲第三世界国家的砝码,经济和军事都是他们积贫积弱的重灾区,只有在足球场上,他们才能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决高下。

也只有在足球上,高级的绿茵场和贫民窟里的沙土地没有任何区别,昂贵的足球鞋和早已感觉不到疼痛的脚指头没有任何区别,唯一有区别的只有足球运动员心中的信念——

为名利踢球,为国运踢球。

这又是一项小球推动大球的政治宣言,马拉多纳就是为国运在踢球,不仅为他自己,也为了整个阿根廷的尊严。

这要从英国和阿根廷的那场世纪战争说起。

1982年,阿根廷国内的通胀水平很严重,工资却反而日益减少,失业率也在不断攀升。政府同时还在大量印钱和疯狂借外债,导致阿根廷人民手里的钱迅速贬值。

贝隆总统和贝隆夫人

罪魁祸首还是前一任总统贝隆。他为了拉选票,告诉大家我上台了就施行各种社会福利,收企业重税,让普普通通的流水线工人拿高薪,咱们一起把那些英国人美国人的企业财产通通没收了赶出去。

阿根廷人民一听这中啊,于是把他欢欢喜喜送上了台。

结果,福利是有了,国库里的钱没了,工业化也没发展起来,最赚钱的还是农牧业。于是经济部长只好宣布,既然这样,那大家加大力气搞农业吧!

大豆、水稻和牛可不会管什么政策,一个人喂一头牛和一百个人一块儿喂一头牛,牛变成100公斤的时间也不会缩短。可是如果不搞农业,大家又找不到工作,最后整个阿根廷的老百姓陷入了疯狂内卷化,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闹革命可是拉美人民的拿手好戏,这届政府不行,咱就换个政府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饿死和闹革命死咋还不是个死?

阿根廷政府当场慌了,研究了半天应对政策,他们一致决定把内部矛盾转移到英国人头上:

收复被英国殖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让阿根廷再次伟大!

仅仅74天后,志大才疏的阿根廷就输得一塌糊涂。

上百架飞机被击落,海军基本打光,9000名弹尽粮绝的陆军在高喊阿根廷万岁后缴枪投降。整个阿根廷都陷入了看不到明天的沮丧,和再次失去领土的愤怒之中。

在这种压抑沉重的气氛中,西班牙世界杯场上的阿根廷球员,自然也丧失了那股唯我独尊的锐气。

更难堪的是,阿根廷的官方报纸天天宣布我们节节胜利,他们是到了西班牙参加比赛时,才从世界各大媒体上知道,这些全都是谎言。

国运兴,球运兴。

1986年,史诗般的命运对决,上演在马拉多纳和英国队之间。

马拉多纳非常明白自己踢的这场球是为了什么。

他在自传里回忆:

尽管我们在比赛前常说,足球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那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许多阿根廷年轻人死在了那里,英国人像杀死小鸟一样杀死了他们……我们这场比赛是一次报复,在某种意义上是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

我们在比赛前都表示,不要把两件事混淆起来。然而,这是自欺欺人,是骗人的话!我们不能不想到这件事。他妈的,这是一场特殊的比赛!

我们是在捍卫我们的旗帜,为我们死去的亲人复仇,捍卫还活着的人的尊严!

这场比赛,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迭戈。

迭戈(Diego)从希伯来语而来,意思是“雅各”。雅各兄弟俩是上帝忠实的传教者、信徒的领路人。

这个名字大概就是马拉多纳的注脚。他太明白在那场世界杯上进球的意义,他不是在进球,他是收复失地,一寸球场一寸血。于是在夺冠那一刻,他成为了阿根廷的救世主。
没有人想得到,这位救世主的意义后来远远超越了球场。


03



马拉多纳的家乡南美,是一个盛产救世主的地方。

这一年,古巴英雄卡斯特罗已经在古巴一把手的位置上呆了20多年。

一年前他刚刚忍痛戒掉了自己最爱的哈瓦那雪茄,公开理由是他被雪茄炸弹刺杀的次数实在太多。他一辈子被刺杀了638次,荣登“世界上被暗杀次数最多的人”。

虽然,这是古巴官方自己放出来的数字。

1986年世界杯之后,马拉多纳和球迷卡斯特罗就成了忘年交。他们如胶似漆,卡斯特罗经常在早上打电话给他,热情地谈论政治和体育,对马拉多纳来说,卡斯特罗“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为了回报卡斯特罗的友谊,他把自己的10号球衣庄严地回赠给了这位老大哥。

老大哥点燃了老马的政治热情,此后他的身上出现了两个纹身:右臂格瓦拉,左腿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是个相当矛盾的人。自从60年代开始,古巴各地就立起各式的标语牌,里边不少都是卡斯特罗的言论。一方面他又公开宣称抗拒个人崇拜,说自己讨厌在古巴境内的任何地方看到自己的肖像,为此他提倡大家多贴切·格瓦拉的头像。

这一年,切·格瓦拉已经被杀19年,他本人却成为了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永远流传了下来。萨特曾经大夸格瓦拉是“我们时代的完人”,并且为格瓦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无比倾倒。

马拉多纳右臂的格瓦拉和左腿的卡斯特罗

讽刺的是,把他当成英雄和象征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切·格瓦拉执政初期,至少屠杀了14000人,光进监狱的就有30万人。占到古巴总人口的约2%。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南美人民对他的狂热崇拜。没办法,南美人民就喜欢这样的救世主。

哪怕是个女救世主。

这一年,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伊莎贝尔·贝隆结束流放一周年,尽管她1973年当上了阿根廷总统,却没能出席1976年阿根廷的世界杯开幕式,因为那时她已经作茧自缚,被自己的政府关了禁闭。

她的上一任贝隆夫人艾薇塔连副总统都没当过,却在逝世60周年时,被阿根廷政府印在了纪念钞票上。这张纪念钞的正面是艾薇塔,背面是一个和平女神的雕塑。

艾薇塔是个私生子,当过舞女,典型的草根出身,底层得不能再底层了,出身让她在政治上天然获得了巨大的票仓。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她成为了阿根廷人民狂热的崇拜对象。原因很简单:她借助总统老公的影响力,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救贫基金会,而这个基金会恰好有一项重要举措——扶持足球俱乐部的发展。

她宣称自己永远和底层人民站在一起。阿根廷人民沸腾了,他们觉得这位女性是穷人的救世主,完全忽略了她是奢侈品珠宝梵克雅宝的常客。

好莱坞打算拍艾薇塔的时候,为了得到这个角色,出身底特律郊区的小城天后麦当娜写了4页长信,充满激情地阐述自己应该演这个女人的理由。

她还刻苦练习,以自己从未试过的发声方式翻唱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后来,她在媒体采访中动容地表示:

我生来注定要扮演这个角色,为此我全情投入,因为这不仅是电影中的角色,令人既振奋又畏惧……《贝隆夫人》是我最感自豪的作品。

贝隆夫人的威望甚至流传到了中国人民的耳朵里。

不敢相信,一个绝大多数有选举权的人都不知道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民族,能把人类引向光明的未来。

这句话据说是贝隆夫人当年访华后说的。

然而,她不仅没有访过华,甚至在人类首次登月的17年前就去世了。这句话其实是曾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的刘吉曾说的。

南美人民渴望救世主。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实在是太苦了。

阿根廷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的“白银”,这是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赐予他们的名字。

整个南美的历史,从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就充斥着对整个南美资源无穷无尽的掠夺。

南美短短几百年的历史里,完全是血与火的抗争,随便翻开一页,上面都写着两个字:反抗。

美洲大陆的面积约为中国的两倍,曾经有过超过200种以上的原住民语言。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后,这里只剩两种语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1928年12月6日,来自美国的香蕉园主屠杀了3000名香蕉工人,事后政府的官方卷宗却记载的是死者共7人。在事发地区长大的马尔克斯听着这个惨案长大,把它完整地写进了《百年孤独》;

60年代,欧洲各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拉美的其它金属矿,美国本土的铝土矿相当少,但它使用别人的廉价原料生产的铝却占世界铝总产量的几乎一半……

殖民者的枪炮、封建庄园主、恐怖主义的独裁者、臭名昭著的海盗,轮番到富饶的拉美抢劫,而农民起义的领袖斗败了恶龙,却又往往变成了新的恶龙。

在这种永无止境的抗争和苦难中生活,每个人都会乞求救世主的降临,因为根本看不到希望。

于是,底层人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位又一位横空出世的救世主上,哪怕他们都学会了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对于在马岛海战中丧失了全部尊严的阿根廷而言,1986年的马拉多纳,就是这个救世主。


04



救世主马拉多纳身上浓缩了一切南美英雄的典型气质。

他奔放浪漫又出身贫寒,从没尝过有钱的滋味,猛然间得到了巨额财富,马上就迷失在其中。

1984年,他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俱乐部,转会费是多少呢?750万美元。

那不勒斯是后并入意大利的南方地区,一直被北方瞧不起被称作是“意大利的南美洲”。踢足球的时候,北方地区甚至会对着那不勒斯球迷打出标语:“欢迎来到意大利”。

这笔钱在当时可以买下一座太平洋上的小岛,也可以帮中国支付购买美国乙肝疫苗的全部花费,帮助1.2亿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恢复健康。

在“上帝之手”发生奇迹的第二年,他想要一辆黑色的法拉利,可是,那时候法拉利的旗舰车款只出标志性的红色。

马拉多纳很不高兴,凭啥?老子就喜欢黑色!

签下了这个大麻烦的那不勒斯俱乐部主席只好开始想办法:砸钱。为了满足这棵摇钱树的需求,他加价到100万美元,终于让法拉利公司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得意车款喷成了黑色,尽管这辆漂亮的小车子原价只需要43万美元。

很快,马拉多纳开始开着这堆12缸的巨额钞票在那不勒斯街头飙车,那不勒斯的老百姓骑着小摩托一直在他的车后面追着。

那可真是他人生得意到了顶点的时期。马拉多纳去个商店,都会有上千人蜂拥而至,只为了看他一眼,常常把商店的玻璃都挤碎了。

他如此受那不勒斯人的欢迎,不仅因为他在世界杯上惊世骇俗的进球,还因为在他到来之前,那不勒斯球队一次冠军也没得过,整个那不勒斯甚至被说成是意大利的附属地区。

伴随着名气和财富的到来,世界的暗面向他张开怀抱。

有几年时间,那不勒斯一旦发生涉及外国游客的抢劫案,警察只要找到马拉多纳家,打几个电话之后,就会有人把被抢劫的东西(除了现金)送回来。

有一次,记者拍到他和一个臭名昭著的团伙老大去了同一家浴室,更多时候媒体惊讶地发现,马拉多纳竟然在给黑手党控制的商业活动站台。

更无法绕过的话题还有女人。

马拉多纳与情人Rico Oliva

更年轻一些的马拉多纳曾经骄傲地说过:我有过600个女人。

他的情史劣迹斑斑,意大利和欧洲的名模不算,古巴的情人为他生过一对双胞胎;他甚至和阿根廷足球圈的队员妻子也曾经眉来眼去。

哪怕在民风奔放浪漫的拉美,也没有几个人到处炫耀自己和足球队友妻子的婚外情。而他竟然还得意地宣称,要“揪掉”自己情敌不可描述的部位。

人最得意的时候,往往就要开始倒霉了。

1994年的世界杯,是马拉多纳最大的命运转折点,那一次在场上他像头愤怒的狮子,对着镜头嘶吼,随即他引起了裁判的警觉,检出服禁药,从此他在世界杯的球场上黯然退场。

其实,这一点早有预兆。早在1991年,他被指控持有多达半公斤可卡因,并在意大利被捕,同时他被检出可卡因阳性,被禁赛15个月。他还手持气枪,向窥视他家的记者开枪,震惊了世界。

他当然不会当作一回事,就像切·格瓦拉亲自杀人后仍然可以冷静地给父亲写信。

现在的国内年轻人也许不会再明白,为什么马拉多纳这个嗑药、酗酒、生活作风糜烂的混蛋,可以在当年那一代球迷中封神,而不是好男人梅西这样放平心态的三好学生。

这些人太接近标准,太好,反而显得不接地气,不像一个真实的活人。像马拉多纳那样的混蛋,更容易让人对他那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着迷,因为挥霍天分本身就是最大的浪漫。

同时,马拉多纳还是一个永远跟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点也没有辜负贫民窟救世主这个身份。

他身上没有一点大牌的架子。他会让浩浩荡荡的车队停下,只为了满足球迷们和他合影签名的愿望;

他公开讽刺梵蒂冈的扶贫演说,质问教皇干嘛不直接把教会的所有财产散给穷人;

他踢开国际足联,公开组织了足球运动员的工会并亲自担任主席,为了让普通的运动员也能参与到足球运动的事务中来;

他参加了无数的公益活动,踢了许多场为慈善活动筹款的比赛。甚至在他刚刚做完肾结石手术的时候;

他与球王贝利撕破脸皮,大骂他是个政客,一心想着当部长、当总统,是足球的叛徒:

我绝不会向国际足联跪舔,这样的话我就跟贝利那个狗娘养的一样了!

那一代的中国人爱马拉多纳,不是没有理由的。

1996年7月22日晚间,马拉多纳在北京电视台出席一场活动。其中一个步骤让他震惊:

中国人为他建了一尊塑像。

即使在阿根廷,也没有马拉多纳的塑像。这是全世界的第一尊。
主持人问:如果有一天,拍摄一部关于你的传记片,你认为谁能扮演你?

球王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那当然是我自己。如果还有另一位扮演者,他准是一个疯子!


0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