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TF智选
以基本面为基石,以技术面为锋刃,为10万+投资者精选优质ETF。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达州发布  ·  就在下周!达州将大幅回暖...... ·  20 小时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用户7699215969 ...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打虎!正部级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ETF智选

外资全跑光了?

ETF智选  · 公众号  ·  · 2024-08-16 20:33

正文

A股萎了4年,外资也扛不住了,过去一年里疯狂出逃,净流出1400多亿。

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外资依然情有独钟,继续加仓。 那么, 外资依然在坚持的这些行业,到底有怎样的吸引力?

要“创造”历史了

昨天,外资难得的回心转意,净买入122亿。但尴尬的是,今年北向资金,合计依然是净流出0.04亿。

算上今天净卖出的67亿,更加难看了。。。

如果是看过去一年,数据更惊悚: 2023年7月以来,外资流出约1400亿元

要知道,2014年以来,北向资金每年累计都是净流入的。2021年达到巅峰,4300多亿。

但之后则是断崖式下跌,2022年900多亿,2023年400多亿。如果今年最后累计还是负的,那真的创造历史了。

院长看了下,倒不是说外资不想买,属实是亏得太惨了,干绝望了。

按财通证券的数据,2021年12月31日至2024年8月9日, 北向资金持股市值较2021年高点的2.7万亿元左右减少约8300亿元。

按之前经验,A股从没有连亏三年。经历了2021、2022年,大家想着2023年总该有起色了吧。

但大A就是能创造“奇迹”,海外加息,大A这又看不到希望,于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疯狂跑路。。。

所以有时候真不能怪我们散户追涨杀跌,这个玩法,老爷子来了都不一定好使。

还在买的行业

有意思的是,虽然整体是在流出,但对于一些行业,北向资金还是在增持的。

过去一年, 外资在加仓的,主要是电子、红利中的电力、公用事业和银行等

目前重仓的较多的,或者是AI+概念的,如中际旭创、韦尔股份等;或者是红利方向的,如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

其中,电子方向,也是院长今年一直很关注的,这是目前少有的,还能看到增量的非必需品行业。

这个是最新发布的,7月社会消费品数据。可以看到, 通讯器材类,一枝独秀,取得12.7%的增长, 今天消费电子也是涨了1.1%。

基本面数据持续验证,8月,消费电子进入新品发布季,这个方向可以多关注一下。

很多人可能担心英伟达等美股科技股暴跌的影响。

这里给大家看下过去三年里,我们半导体指数和费城半导体指数走势的差异。

可以看到,2023年以前,相关性确实很强,但2023年以后,基本是各管各的。

这是因为, 英伟达那些,是先进制程,而AI所需要的,正是最顶尖的高端芯片。

所以这些公司在AI浪潮中大涨。如果AI盈利逻辑证伪,冲击会很大。

A股的,是成熟制程,生产中低端芯片为主,主要还是看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复苏,风险偏好的提升。 去年那波上涨,属于大A传统的题材炒作。

电子这波复苏是从2023年底开始的,历史上这种增长,一般可以维持两年,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复苏的中前期。

即使AI盈利逻辑被证伪,对A股影响也没那么大,只要当心英伟达产业链上的公司即可,如光模块的那些。

其他大涨的

其他方面,创新药今天很抢眼。

昨天给大家分析过,老美经济数据不及预期,降息预期强化,创新药受益很大。

而港股的弹性是大于A股的,交易这个机会的,港股创新药ETF更合适。

今天A股创新药涨了1.1%,而港股创新药涨了1.64%。

然后恒生科技大涨超2%。

京东有点逆天, 同比提升68.6%,超市场预期51.3%, 京东物流利润超预期。

阿里财报也出来了,4-6月,净利润同比下降27%。

好消息是, 核心业务稳定,淘天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接近10%, 订单量同比双位数增长,88VIP会员数增至超4200万。

这个淘天,是阿里搞的带货平台,淘宝、天猫、天猫国际、淘宝直播、闲鱼等,都划在里面。

现在电商平台,是淘天、抖音、夕夕、京东四家打。

之前有些论调,淘宝要被夕夕干死,现在看来,基本盘守住了,要打持久战了。

美股机构投资者持仓已经披露,段永平、高瓴等等都在买中国互联网公司。便宜,能赚钱,还有增长,能再多些分红就完美了。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