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张继文 杨文静
这一次,是河南。
据《河南日报》消息,3月15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暨“人才强院年”启航仪式上宣布,中原科技城将在今年正式启动建设“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起步区,其中四所高校研究院已经明确落户——
包括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一期已经投入使用。
众所周知,重点高校稀缺一直是河南长久以来的缺憾,几所知名大学研究院的落地,或许可以为教育和科研资源紧张的河南划开一个口子,这也是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的重要一笔。
看到这一幕,投资人十分期待。眼下,去科研人才最拥挤的地方找项目,已经成为VC圈潮流——哪里有研究院,哪里就有风险投资人的身影。
这一次,河南省砸出了真金白银——项目总投资约960亿元,选址在龙湖北部片区,由一流大学院所、省科学院院所、顶尖国际院所、顶尖中央驻豫院所等形成4大组团,总占地面积约8400亩。其中,一流大学院所组团净用地面积约1200亩,今年计划启动该组团起步区约390亩用地规划建设。
据悉一流大学院所将重点引入5至11所高校研究院所和省科学院研究院所。此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英国华威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等14所国内外一流高校纷纷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
其中,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的研究院已经正式官宣,将落地郑州。在此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一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加快建设。换言之,河南将迎来4所985高校研究院。
目前,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经招收351名研究生,并且联合创建河南省首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将大量先进的技术都带到河南。同时研究院项目的开发模式和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成熟,预计今年上半年就能开工建设。
对于河南来说,这一幕意义重大。众所周知,河南苦教育久矣,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总人数已经接近1亿,每年高考、考研人数居高不下,而当地的重点高校却稀少,是全国皆知的“高教洼地”。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李成伟曾给出两组对比强烈的数据——全国有2756所高校,其中147所为“双一流”高校,占比5.33%;河南省有156所高校,仅有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1.28%。近5年来,河南高考考生超过100万,全国第一;而生均“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
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比如,从河南走出的考生往往要承受比其他省份学生更严峻的升学压力,一直被外界视为“美强惨”的存在;因为缺乏科研基础,河南高精尖产业难以发展,进一步导致当地人才流失严重,如今有1600万河南人在省外常住,高端人才更是十分稀缺。
缺哪里就补哪里,“科教强省”是河南饶不开的问题。因为缺少重点高校,河南决定“借鸡生蛋”,引入省外一流大学。此前,河南就已经接连引入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前来建立分校或落地研究院。
2022年9月,河南省通过《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的实施方案》,指出建设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是加快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和有效途径,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如今“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项目启动,或许也意味着,河南“抢高校”的进程更快了。
作为河南省会,郑州市也在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立下了flag:今年将推进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等10个重大科创研发项目加快落地,新谋划建设5家以上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力争新引进头部企业20个、省内外科技企业及高质量研发团队30个以上。
“河南考生很多、很难、很努力、很优秀”,一次高校招生工作上,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一语道破百万河南学子的心酸。如今,这一境况似乎正在渐渐发生变化。
河南并非个例。眼下,争抢高校研究院成为热闹一幕。
最积极的就是深圳。以前,深圳高校底子薄,远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等教育重镇。于是,为了增强科研实力、吸引高端人才,深圳不仅从全国各地四处拉拢名校在深设立分校区,如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还在2006年成立了深圳先进院。
不久前,深圳在2023年计划中提到一系列大学的建设规划,引发轰动——包括加快建设深圳音乐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海洋大学;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加快建设暨南大学深圳新校区;推进与香港大学合作办学等等,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放眼整个大湾区,同样在努力引进高校、研究院。2023年,大湾区预计将有4所新大学开始首次招生,分别是广州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此同时,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都会大学(肇庆)、香港大学(深圳)还在建设中。
相似一幕也在长三角上演。这里虽然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104家,在全国占比约20%,但苏州、杭州、宁波等科技强市的科教资源却不够突出。
于是,引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大院大所”成为一个解决方案。21世纪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苏州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各类院所超130家;2018年,杭州启动“名校名院名所”的“三名工程”后,已先后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而宁波累计引进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达71家。
为了在产业之战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多中部城市也来了。2021年数据显示,重庆已引进大学、大院、大所累计达30家,建成科技研发平台40余个,如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等。
而湖北,为了改善区域科创实力明显失衡的问题,决定支持宜昌和襄阳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在襄阳、宜昌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做大做强,引导创新资源加快向两城聚集。
这一幕背后,有着一个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产业转型期,而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离不开科研院所、高校的先进技术研究和支持。
“科技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意识到,本地没有科研机构就缺乏创新源头,就难以真正培育原生的硬科技企业。”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扎在科研成果转化一线不禁感叹。为了发展本地新兴产业和创投生态,近几年很多地方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吸引全世界顶尖人才。
一场围绕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城市产业追击赛,已经拉开帷幕。
“现在VC都要去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蹲项目。”
这背后是一场属于创投圈的接力赛:各地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投资人紧随其后,深入研究院,做好成果转化的工作。
实践证明,创投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回顾这几年,VC去各大高校看项目,挖教授轰轰烈烈,不少投资人更是清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各个高校成果转化处的常客。
“合伙人一次出差,就要把一个研究院的项目扫一遍。”北京一家硬科技VC机构副总裁从常州回来后,聊起自己的感受。今年2月,该投资机构合伙人带着几个人的团队去常州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调研,拿出了“扫货”的架势——短短几天时间,他们初步筛选出一份重点项目名单。
无独有偶,深圳先进院也成为VC热门打卡地,达晨、同创伟业等一众本土头部机构先后登门拜访交流。近几年,深圳先进院积极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官网显示,深圳先进院累计与华为、中兴、创维、腾讯、美的、海尔等知名企业签订工业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逾700个,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申报超过800个。
从高校到研究院,VC/PE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硬科技很有可能是未来长达十年的投资主题。而高校和研究机构则是高科技成果的重要源头。“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将是相当一段时期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新引擎’,母基金将加强与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深圳天使母基金董事长姚小雄曾表示。
因而,理工高校成为了VC的热门打卡地。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谈:清华大学的成果转化处已经是投资人的第二办公室,不少投资人每周都要去呆上2-3天才行。
VC开始到科研人才拥挤的地方去找项目,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正如北京一家早期投资机构合伙人曾分析,科技创新对理工科人才的依赖度非常大,就像西安、合肥背靠当地高校,借此培养一批不错的科技项目。而这一幕会不会也会在河南上演呢?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推送,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所发文章仅供参考交流,请勿依照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自行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加群及业务讨论,请添加微信号:E10921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