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参会,你参加过这个会吗?
说到学术会议
大家都不会陌生
因为现在的学术会议真的太!多!了!
我们每一年
一个一个地点的奔赴
一次一次的会议参加
收获多与少且不论
奔波所付出的人力、财力
值不值得却是应该反思的
那么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应该怎么挑选呢?
今天学长就来教你几招
1、看品牌
2、听口碑
3、挑专家
4、看服务
经过以上的筛选,
也许你心里开始犯嘀咕了
“那这样的的会议还有吗”
学长给你的回答是一个大大的“YES”
当然!
学术中国第三届质化研究发展传播论坛啊!
学术中国学长就不介绍了,
相信看到文章的学友们都有所了解。
学术中国质化论坛每年举办一次
已成为国内质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品牌活动。
今年已经是第三次举办了
什么?前两届没到现场?
不要紧!学长带你回顾一下
(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
▽
(上述图片如有老师介意请与我们联系删除,微信号zhishenfudaoyuan)
本次论坛将邀请
11位
该领域的专家,持续
3天
。
朱志勇,
香港大学博士
(Ph.D.)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研究兴趣有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族群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
(区)
发展、校长领导力、高等教育、质性研究方法等,现已出版英文专著1部、编著2部、译著4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优秀教师奖、北师大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北师大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奖、北师大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2011-2012)
,美国富布赖特新世纪学者
(Fulbright New Century Scholar, 2007-2008)
。
杜运周
,管理学博士、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访问学者。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理事。曾获南开大学博士生优秀奖学金“特等奖”及“南开十杰”称号。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内外10余家著名期刊匿名评审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2017年翻译出版了国内第一本QCA方法书《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在《管理世界》系统介绍了QCA方法论文“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
(QCA)
: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2017)
。2017年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召开了中国首届QCA工作坊。先后受邀参加国际QCA专家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10多所高校报告QCA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耿曙,
浙江大学文科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该校社会学系。耿曙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T Austin)
,获政府系博士,曾获上海浦江人才学者,并兼中国社会学会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其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经济、比较政企关系、中国地方政府等。耿曙曾任教台湾政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宾根大学、海德堡大学等校讲学,现兼Issue & Studies、《公共行政评论》等刊物编委,近几年曾在《经济学(季刊)》《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China Quarterly、China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与于强合著《两岸交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利益、接触与认同》、与陈周旺合编《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与王正绪、唐敏合编,《比较政治学:脉络和前沿》等。
王晶莹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和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科学教育联合培养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台湾师范大学双博士后,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2013年至今,在国际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刊物发表文章20篇,一区顶尖刊物10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计算,近三年发表14篇,一区顶尖刊物4篇;近五年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CSSCI刊物10篇,北大核心8篇,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发表论文30余篇。2011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6年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
刘亚秋
,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研究领域:社会记忆理论、知青史、社会学史。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发表多篇论文。代表作:《“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
、《 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等。
符平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社会学学科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曾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2013-2014)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等中英文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出版有《市场的社会逻辑》、《市场优势与制度环境》等多部著作。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2)
、第六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4)
、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
三等奖
(2015)
奖励多项。
周怡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学会文化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与教学兴趣为文化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草根中国社会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先后在国外SSCI杂志、国内一流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在《社会》、《学术月刊》等CSSCI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著作《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2017)《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2006)、《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2004);主编合著合译若干著作。多部论著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社会信任模式与机制研究”(2011)首席专家。
巴战龙
,裕固族,民族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育人类学、族群人类学和政策人类学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2010)、《经济文化类型与校本课程开发》(合著,2012)、《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裕固族教育研究》(2017)、《教育改革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随笔集》(2017)和《多样性与裕固学:基于人类学的探索》(2018)。主编有学术文集《中国裕固族研究》(合作主编,第一辑,2011;第二辑,2013)。与他人合作编辑或参与编写的学术图书和课程教材1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