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读  ·  麻六记的麻烦有多大? ·  昨天  
十点读书  ·  成熟女人,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  昨天  
十点读书  ·  内心强大的女人,允许一切发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之乎者野记

日子719|我们成长得太慢了

之乎者野记  · 公众号  ·  · 2024-12-23 07:22

正文



我这几年的变化其实很大。
可能比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都要大,或许也是过去几十年集合的质变,但也或许只是四十岁前后突然的开窍,不清楚具体缘由。
人生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前后左右的对比,直接端上最好的结果,你不会知道它的性质,也不会珍惜。
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看世界,也还觉得自己是比同龄人要稍微成熟一点,但是行为上要幼稚随性一些。
之前走到每一步的时候,都会感觉自己到了极限,甚至不可能提高了,觉得自己很牛X,并不会有说“我还有很多要发展的空间”那种谦辞的真实感受。
因为本身每一个进步都不容易,你体会到的更多是成就感,而不是不足。
但到四十岁之后,越往前走,越惶恐,越不自信,越觉得如履薄冰,不是担心自己要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而是那种,真的觉得自己所想所思,前人早就走过一遍了,早就说了。
你想了半天,熬出了一个特别有成就感的人生哲理,想长篇大论抒发自己的获得感,再一看, 别人早就一句话力透纸背。
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不足,也越来越想去探究真正的规律。
这只是其一,最大的感受,是由这种世界观带来方法论的改变。
就是,越来越想用实践去践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一实践,不得了,有种热流从内心涌出奔向四肢,任督二脉都打通的感觉。
过去更多是思想的欢愉,哦,这本书说得真TM有道理啊,真精辟啊,看完书一合,咖啡杯一扔,吹牛逼侃大山去了,道理是道理,自己是自己。
走上了这条路,游戏不想打了,零食吃得越来越少,话越来越不想说,人交往越来越清淡。
自己感觉越无知,越恐慌,越想要搞清楚,想要从当下吃喝拉撒开始做起,一点点改变。
然后只需要一点点自己做到了,就会充满了力量。

看着孩子们,她们其实已经比我小时候成熟得太多,有些道理,我体验过的,我会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讲给她们听,长大以后,她们会来看这些每天成长留下的文字印记,按图索骥,就能更深刻的扎入这个世界的血管。

但其实,中国的孩子真的成长很慢,因为在这套学习体系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天赋。

不是说应试教育完全不好,有它的有点,但现在真的太过了。

孩子越小,灵性越没消失,其实能做的事情就越多,特别是十岁之前,运动、做家务、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比学习重要得多,不需要超前学,也不需要上补习班,只有充分地玩,不带功利性的拓展,大脑皮层才更活跃,神经元的交织才更密集,他们智力的天花板就越高。

父母都需要高质量的陪伴,缺任何一方,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跛腿的,以后会在别的地方补。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其实会快速成长,用不了太长时间,十来年到了初中,就可以慢慢构建起完全正向的世界体系,整个一生的地基部分就打好了,然后剩下的,维持家庭一个非常松弛和安全的感觉,接受现有教育体制必要的压力测试,不求最优结果,而是慢慢发育,不要走得太快。

这样的孩子,才可能在未来有真正的生命力,也很难进入高中抑郁40%的那部分。

这人类的最优发展路径,该看什么书,懂什么道理,前人都给写得清清楚楚。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在不断重复,虽然不是简单重复,但绝大部分都是重复。

可即便是在重复这个阶段,我们一代代人都在不停地试错,不断犯错,不断重复学和领悟。

比如,学校是不会教你怎么赚钱的。

但其实,从小就应该具备这种财商意识,要让孩子们了解这个世界真实运作规律,他才不至于对一些逻辑有着错误的认识。

学到快三十博士毕业,出来大城市找个5000块的工作,且不评价性质如何,至少要活下去吧。

比如,不会教你怎么冲突,处理冲突。

为什么?因为不想让你冲突。

但是长大一看,全世界都是冲突,天天世界老大到处打架,上班了一看,什么斗争都有,懵了。

比如,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到现在未知,我去问我身边的人,99.99%根本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都是被父母,被时代推到现在。

我们成长得太慢了。

一份好工作,也就是一个金丝笼。

自己不快乐。

真的不快乐。

只有很少的人,确实匹配到了爱好和工作。

这样整体一个情况,活力是明显不足的,走在大街上,地铁里,老人比年轻人高兴多了。

如果很早你就很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或许在做很多人生重大决策时,就能够知道去找一个其中的平衡点,不至于太手足无措。

前天有个陌生读者给我发信息,说自己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在北京学德语,想转专业去中文系,问我能不能帮帮忙。

我觉得很有趣,据我了解,在北京学德语要比中文就业好得多,她所在院校外语学院还是优势学科,以后去个外交部,去做什么也都不错,毕竟AI没有那么快取代所有语言类工作。

后来经过了解,孩子从小就喜欢文学和历史,是真的喜欢,是骨子里带着的倔强,以至于和身边朋友常常格格不入。

他父亲说,你知道吗,这孩子,上大学行李里放了一套史记,你见过一个女生带着史记上学的么?

我一听这句话,就决定去帮助她完成梦想,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心流,与就业无关。

我不认识这位读者,但还是通过关系找到这所学校的两位朋友,希望能够尽力帮她在明年实现愿望。

只要你真的想做某件事,全宇宙都会来帮助你,好人很多,因为他们理解们梦想的重量。

我们的成长,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通常是牺牲自己的代价,这本不应该是正常,但如今各种错配反倒是常态,父母孩子都很痛苦。

所以,父母要做的事,就是自己要去趟路,错配的世界,需要有人在前面披荆斩棘遮风挡雨,才可能找到一条独特的路。

你自己都不做什么,压力都给孩子,说你们好好学习好好赚钱,他们只是孩子,很容易就折了抑郁了。
精致利己主义,要出人头地,要当大官要赚大钱,本就不应是这个社会正常健康的路径。
“成长”是基于自我的认知,对自我天赋的发掘,对世界的理解深度,是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每一天都有进步,而不是跟谁比。
看现在的小孩子,我们越来越清晰感受到默默地觉醒和反抗,感受到竹笋在地下要破土的势能。
这个世界,很快就会改变的,过去几十年的路径依赖,即将被改变。
现在就是剧变前夜。
这些道理,我四十多岁之后才慢慢了解和深刻体会,说给大家听,去改变你能改变的,做好你能做的,越快的成长,意味着更大的可能。
也意味着成年之后脸上更多的笑容和幸福感,我们是人, 我们是自己,我们不是别人。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