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夫斯基的《雕刻时光》一书里,他提到了「诗意逻辑」和「戏剧逻辑」对立的问题。塔克夫斯基认为我们在故事中常用的戏剧逻辑,其实并没有更加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充满了戏剧家使用戏剧逻辑所无法想像的片段。
比如,他提到,一个刚刚被火车在铁轨上轧断腿的人,在路边上坐着。边上的人看着他的断肢,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拿出手帕把伤处盖了起来。
如果是剧作家想到这一幕,想到的应该可能是这人是如何的疼痛,如何呻吟,如何求助。但他很难想到,一个刚刚受了这么大伤,忍受着剧烈疼痛的人,竟然会因为觉得不好意思而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处。
这突然间让我想到了前几天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时候,茨威格所说的那句「没有戏剧家能够超越历史」,这位文学家和电影导演茨威格的感悟,似乎是相通的。戏剧逻辑的真实和生活实际的真实是有很大差距。而「生活真实」则是人脑的想象无可替代的。
塔克夫斯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采用了不同于「戏剧逻辑」的「诗意逻辑」进行电影创作。他的时空不再连续,比起叙事更加在与表达,而他的作品确实也如同诗一般,有一种朦胧和不确指的二义性。想到他如此先锋的思想,竟然在1962年他第一部电影《伊万的童年》中就实现了,实在是让人赞叹。
《伊万的童年》的海报,体现了这种空间和叙事的离散性和主题与情绪的统一感。梦和现实。碎片的是明确的戏剧,连续的是暧昧的诗意。
比如,他提到,一个刚刚被火车在铁轨上轧断腿的人,在路边上坐着。边上的人看着他的断肢,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拿出手帕把伤处盖了起来。
如果是剧作家想到这一幕,想到的应该可能是这人是如何的疼痛,如何呻吟,如何求助。但他很难想到,一个刚刚受了这么大伤,忍受着剧烈疼痛的人,竟然会因为觉得不好意思而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处。
这突然间让我想到了前几天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时候,茨威格所说的那句「没有戏剧家能够超越历史」,这位文学家和电影导演茨威格的感悟,似乎是相通的。戏剧逻辑的真实和生活实际的真实是有很大差距。而「生活真实」则是人脑的想象无可替代的。
塔克夫斯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采用了不同于「戏剧逻辑」的「诗意逻辑」进行电影创作。他的时空不再连续,比起叙事更加在与表达,而他的作品确实也如同诗一般,有一种朦胧和不确指的二义性。想到他如此先锋的思想,竟然在1962年他第一部电影《伊万的童年》中就实现了,实在是让人赞叹。
《伊万的童年》的海报,体现了这种空间和叙事的离散性和主题与情绪的统一感。梦和现实。碎片的是明确的戏剧,连续的是暧昧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