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意林
熬制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暖萌鸡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真实故事计划  ·  大学毕业的我,是表妹的「母亲」 ·  1 周前  
新周刊  ·  县城零食店,第一批入局者已倒闭 ·  1 周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人到中年,我开始抗拒过生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意林

爸妈,我只是想要一句“对不起”

意林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6 18:08

正文

来源:清南师兄(qinghuanandu)



01


父母讲过当年你出生时的情景吗?


如果没有,那你有没有好奇过,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究竟是一帆风顺还是坎坎坷坷险些夭折?


在美国,有这样一对夫妇:


年轻的Jack和Rebecca正充满喜悦地准备迎接自己孩子的出世,却被医生告知,Rebecca怀的是三胞胎。


喜悦变成了错愕,两人战战兢兢,等着孩子到来,一切都显得措手不及。


孩子出生那天,Rebecca被推进产房,Jack握着她的手全程陪伴,没想到就在第一个孩子顺利生出后,出现了意外。医生拼尽全力,三胞胎最终只活下来了两人。


恰好此时,医院里送来一名黑人弃婴,仿佛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于是,Rebecca出院时,带回家的依然是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皮肤,是黑色的。



接下来的日子,Jack和Rebecca像每一对新父母一样,焦头烂额,更何况,他们家有三个孩子。为了让黑人小孩不被冷落,他们为他倾注了更多的爱。自然,就有其他孩子被冷落。Kevin就是那个被冷落的孩子。


一次,全家人一起去游泳,Jack和Rebecca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另外两个孩子身上,小小的Kevin多次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无果。极度失落的他在自己玩耍时走入深水区,差一点把自己淹死。


然而,当他劫后余生,挣扎着爬出泳池时,却发现父母压根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踪。这感觉,就跟你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晕倒,却没有人伸出援手,任由你直挺挺地躺着,自己苏醒爬起来,一样一样的。


所以Kevin崩溃了,大哭着向他们控诉:“别找Kevin了!Kevin死了!”



这时,父亲Jack做出了一个很让人震惊的行为。


他蹲在Kevin身边,郑重地说:“抱歉,我承认错误,我该一直看着你的。我知道我比你年纪大,但我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些。”



这是美剧《This is us(我们这一天)》里的情节。


02


不得不说,美剧《This is us(我们这一天)》里充满了各种感动,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正是Jack对自己儿子道歉的画面。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好像自己长这么大,从没有听到父母对我说过一次“对不起”。


小时候在院子里玩耍,家长们就总爱聚集在一起聊天,内容大多围绕自己的孩子,原则就是“谦虚”。所以小朋友们听到耳朵里的内容都是:你家孩子有多么多么棒,我家孩子多么多么不争气。


对于那些年的贬低,我没有听到一句对不起。


后来,我妈进入更年期,随时随地一通怒火发泄,事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却对我的玻璃心翻白眼,没有一句对不起。


只有我家里是这种情况吗?我把这个疑问甩到了群里,炸出一群默默围观的小伙伴。


“我妈一直有记账的习惯,小时候有次她发现钱包里的钱少了,一口咬定是我偷的,我爸听了,二话不说就扇了我一巴掌。后来我妈洗衣服的时候才发现钱在裤兜里。让他们给我道歉,他们说我神经病!”

“去年放暑假回家,我妈不让我吃饭,说我胖的和猪一样,我的人生没救了,不会有男人要我,也不会找到好工作。我都习惯了,也不奢望她的道歉。”说这话的是位女博士,在我看来,她为人风趣,学识渊博,惹人喜爱,并没有她母亲说的那么不可救药。

“我妈总爱给我整理房间,见到废纸就忍不住要扔,有次扔了我画画的手稿,我让她道歉,她不愿意,为此我一星期没跟她说话,她骂我白眼狼。”

……

原来,我们从小到大,除了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夸奖之外,还在等他们说一句“对不起”。


03


有人说,家人之间还需要时常记得说“谢谢”和“对不起”的话,太客套生疏。更何况,一个家庭需要的就是包容和忍让,父母把你养大多不容易,凡事斤斤计较,未免有些太玻璃心。


对这种说法,我并不是那么赞同。


需不需要“谢谢”和“对不起”?


我们看美剧,会发现有一些高频语句:


“Thank you!”

“I’m so sorry!”

“I love you!”

“I’m so proud of you!”

影视剧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反映。热情外向的美国人,情感表达毫不羞涩,“谢谢”“对不起”同“我爱你”“我真为你骄傲”一样,是他们对家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乎,所以可以在自己犯了错的时候低头,请求对方的原谅,毕竟对面站着的,是他们生命里最爱的人。


反观我们,即便心里的爱意溢于言表,却咬紧牙关死不开口,因为害羞。


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不难看到类似这样的情节:


年轻人和父母吵架冷战,谁也不愿向谁低头。但年轻人晚上回家,却看到放在桌子上的牛奶,父母起床,却看到孩子给自己买的感冒药。


何必呢?


一句“谢谢”和“对不起”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我们却还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变成误会的奴隶。


你说,需不需要“谢谢”和“对不起”?


N
该不该和父母斤斤计较?


的确,生养父母恩。我们的出生便是给母亲带来的一场关乎生命的受难,她为我们所吃的苦,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爱她包容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为此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


我有一位朋友,能力出众,原本毕业时就已经有好几个公司为他提供offer,但父母一通很急的电话把他叫回了家,之后以死相逼,让他留在那座三线小城市里,拿着每月两千多的薪水,在基本没什么工作的单位里无所事事。


父母说:“我只是为你好,这样的工作稳定,一辈子都有着有落。”


可能你会说,我这朋友没有主心骨,稍稍威逼胁迫就留下来了?那倘若,父母是用性命相逼呢?


我们都不想伤父母的心,只好委屈自己伤了自己的心。


所以,当能力还没有他强的朋友们都已经一步步晋升,拿着不错的薪酬,过着理想的生活时,他仍在小城市里虚度着光阴。


他过得愁苦,每天朋友圈里更新的状态都是悲观言语。他开始不参加同学聚会,不愿和人接触,只要不工作,就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


我曾经一度以为他这样下去,会有得抑郁症的危险。


再后来,单位改制,原本稳定的工作轰然崩塌,父母却依然固守着老思想让他在单位死守。他的忍耐到达了极点,同父母来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撕逼,逃离了家,重新回到北京打拼,虽然起步晚了许多,但终归比小城市里的生活好上许多。


这一切改变被父母看在眼里,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却碍于家长的尊严,对孩子被耽误的那几年,嘴硬着不肯说一句对不起。


两代人的隔阂就这么横亘着,在他们的心上,划出一道深深的裂缝。


你说,有些时候,究竟该不该和父母斤斤计较?


N
“对不起”真的是玻璃心的体现吗?


我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句“对不起”,而是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和被尊重。就像小小的Kevin在泳池里拼命向父母挥手,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一样,他希望自己能分得的父母的爱和两个兄妹一样多。



所以,当他沉入水底险些溺死,父母却依然毫不知情时,他的心才会被狠狠戳痛,父母对他所有的忽略,反馈出来的一个讯息便是:不在意,不尊重。


当父亲诚恳地道歉,说明原委,Kevin才会知道,父母在养孩子这一事上,还只是初学者。


一句“对不起”,是误会的消融剂。


同样,对于我们而言,父母随口一句话随手一个动作真的就要被记录在册成为罪证吗?当然不是,小时候挨过那么多顿打,气得要死,睡一觉就都忘了。但忘不掉的,是不尊重。


那句“对不起”,是我们作为家庭一份子的证明。


你说,“对不起”真的是玻璃心的体现吗?


04


每个人长大成人后,性格和行为都有迹可循。那是幼年来自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常在外人面前贬低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卑。

从不相信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对任何人都会心存戒备。

对孩子事事管束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做事一定畏手畏脚,很多人都是妈宝。

……

性格的缺陷源于和父母相处模式的不对盘,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很多父母对待子女都以打压、命令、管教、威胁的模式,将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却偏偏忘了,即便是小孩子,那也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扭曲的相处造就扭曲的性格,潜移默化中,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影响。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相处模式的。


父母们像Jack和Rebecca一样,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共同成长。


该表达爱的时候,从不羞涩;做错事情的时候,也从不因为自己是大人而不敢道歉。


所以Jack和Rebecca的孩子们健康地成长着,哪怕有矛盾和挫折,也可以一起度过难关。这是父母作为榜样,教给他们的哲理。


那我们呢?


如今,我们在等着父母道歉,父母也在等着我们道歉,而那句道歉,不知何时才能到来。


说真的,爸妈,我们爱你,但我们也真的想要一句“对不起”。



作者简介:清南,躬耕于清华的南方都市人,社会学播士,情感心理学砖家,青年人必读的活百科全书。资深树洞,深夜陪聊。公众号ID:qinghuanandu 微博@清南师兄




点击图片,即可选购


点 原文链接 可进入 意林微商城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