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学人集团
经济学人集团是分析国际商业及时事的主要来源。我们通过报纸杂志,会议商讨及电子服务等各种形式为您提供全方位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胡塞武装:打击以色列国防部 ·  昨天  
第一财经  ·  小米回应“收购蔚来” ·  2 天前  
环球网  ·  位于泰缅边境,泰国军方最新行动 ·  3 天前  
环球网  ·  位于泰缅边境,泰国军方最新行动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学人集团

楼市扭曲比泡沫风险更高

经济学人集团  · 公众号  · 国际 财经  · 2016-10-21 17:41

正文

点击关注“经济学人”,欢迎订阅或置顶

由于潜在的深远影响,中国的楼市泡沫正在国内外引发忧虑。中国目前也许可以避免一场灾难性的崩溃,但真正需要的是实施根本性的改革,以修正令市场剧烈波动、长远来看还会对市场造成危险的扭曲状况。这样的改革可能很难发生。


中国房地产市场

朽烂的地基


与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修复掩盖了深层的结构问题



就在一年多以前,政策制定者们还在为中国摇摇欲坠的股票市场而惊惶。如今在国内外都引发忧虑的,则是中国的楼市泡沫。对于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房地产行业占其需求的四分之一,市场一旦崩溃,影响或将远不止于国内范畴。实际上,中国目前也许还可以避免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然而,几乎并没有迹象显示中国能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以修正令市场如此波动、且长远来看还会对市场造成危险的扭曲状况。


危机仍可避免——对此尚可保持乐观的一个原因是已经确知风险的性质。随着许多大城市房价飙升(上海、深圳及南京一年的涨幅超过30%),连央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都发出了“泡沫”的警告。中国首富(同时也是位房地产开发商)王健林上个月的说法更为激进,称中国楼市泡沫为“史上最大”。外国银行的经济学家、本土的经纪人以及国营智库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今年,抵押贷款急剧上升,加深了人们的担忧。7月和8月,抵押贷款几乎占银行新增贷款的80%。


政府现也清楚地注意到这些警示信号:在过去的两周,约二十多地都收紧了房地产购买规则,这表明中央政府已敦促各地方政府抑制本地楼市的过热。紧缩手段(通常都是提高现金首付的百分比)是可以奏效的。同时,尽管近期抵押贷款激增,中国家庭仍然有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今年早些时候,影子银行开始向购房者提供贷款供其支付首付款,监管部门迅速叫停了这种做法——这与去年影子借贷促发股市泡沫、而当局却并未采取行动形成鲜明对照。


楼市的复苏也强有力地提醒着人们,在中国对房地产的需求是多么旺盛。据评级机构惠誉(Fitch)估算,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每年需新建大约八亿平方米(大致相当于新加坡的国土面积)的住宅才能满足人们对移居城市以及改善住房的需求。这一数字实际上低于近年中国每年建成的、大约十亿平方米的面积,但仍非同一般。


然而,由于政府的政策,所有这些住房所处的市场仍被严重扭曲。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并不准许在人们想要居住的地方建房。由于政府要控制大型城市的增长,只有很少的城市土地可供利用。稀缺便推高了价格。建筑商和购房者都需要支付高昂的溢价才能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较小城市的未售出房屋却仍有大量库存,而眼下楼市的反弹也并未消化掉多少。匹配供给通常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土地出售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居住在自己想住的地方,因为户口仍旧会将外来人员拒之门外。


我的房子就是我的储蓄金


金融体系受到抑制并因此限制了投资机会,这进一步扭曲了市场。资本控制阻碍了合法的国外投资,国有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低迷,股票市场更是犹如过山车。因此,房地产看起来便成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盈余现金的去处。调查显示,如今中国的购房者中大概有五分之一买房都是为了投资,而非用于自住。国有企业核心业务低迷却抗拒拆分和改革,也都已转向房地产开发,以弥补持续下滑的利润。


中国许多城市的降温措施对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毫无助益。这并不奇怪。它们是党长久以来面临的两难困境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不增加骤然“硬着陆”风险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如何令市场蓬勃发展,同时又保持党的控制。起码在房地产这个问题上,解决方法就在手边。中国必须加紧开放金融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全面改革土地政策。如若不然,房地产引发的狂热将一次又一次横扫其各大城市,而这种火爆景象终有一日会以崩盘而告终。



拓展阅读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特辑

过去几年,金融市场风波不平:2013年的流动性短缺、2014年的影子银行违约潮、2015年的股市崩盘,以及2016年初资本外流剧增。所有这一切背后是中国债务水平的急速上升,据《经济学人》测算,中国的债务占GDP比例已从2008年的155%上升至去年底接近260%的水平。很少有国家在如此规模的疯狂借贷后能免于危机。推进金融改革,中国正面对艰难抉择。一个选择是更大胆地放开其金融体系。为未来考虑,这是正确选择,但前路艰难。在短期内相对轻松的另一选择是试图修补现有体系,但债务积累不断加重将削弱经济活力,后果将更加难测。 点击图片获取报告。



您已免费阅读《朽烂的地基

即刻订阅《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体验更多


限时特惠期间全年订阅仅需298元

并可获赠经典合辑《新经济学》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