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向外的步伐被限制了之后,人们开始被迫地向内关注自己,至少是更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力向内走的时候,很多冲突是容易被感受到的,因此会引发诸多焦虑。焦虑作为比较容易传播的东西,容易被感受到,从而也可以透过焦虑看到了一些在它之下的冲突。
关系的冲突有个常见并且浅表的原因:希望他可以理解我,希望他可以认可我,希望他可以支持我。如果对方没有做到,那结果就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不支持我?不认可我?这就会开始产生冲突。
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人,要学会自己理解自己,自己认可自己,要独立。不少人也在头脑层面接受了这个认知,按这种方式操作的时间长了,关系冲突是会减少,但是人会变得僵硬,关系也慢慢淡漠。因为没做透,头脑很多时候触及不到身心的深处。
实际地说,人叫有情众生,不能一辈子承受这种淡漠。有情这个定义其实是基于生理给出的定义,就是有体温,它是一个挺直白的身心关联的词。所以就顺着写一下最开始那个浅表的原因是如何从身体层面转变过来的。
其实比较简单,人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向外。当注意力被外界事物吸引时,心就跟着向外走,心动了就会催动气也跟着向外,心要不催它,它一般就安养脏器,让你正常吃喝拉撒,自然喜怒哀乐。要是它被催动了,身体就很容易和外界建立关系。当外界的变化使得气的流动顺畅,脏器活动更有节律,进而在情感层面体验到愉悦或者快乐时,意味着你的整个身体内外都因为外界而变得更放松。山川林原常常容易给人这种感受。而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人就是给予你这种感受的重要存在。这种体验多了之后就会建立起来一种心的认知:我的放松和安稳需要通过外界来获得。这种认知形成之后就是一种固执,一旦外界发生变化,或者外界不能满足自己,那就要去改变外界,逼迫外界来满足自己。简单总结一下是:你想要别人理解你,认可你,还有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是你的气往外散,心在向外执取。
所以解决关系冲突又不让关系淡漠的方式可以很简单,两个步骤,一是把气聚回来,心的执念放缓下来。这两步做完了,身心对于外界的需求会降低,可以有个基本的内在稳定和独立性。
但你要让关系好,不枉自己是个有情众生,那是另一个阶段的事。需要气聚起来了之后在身体内部运行顺畅,以使阴阳平衡。为什么这样会让关系好呢?阴阳平衡时,内在有个真正的稳定,欲望或各种需求不是日常经常表现出来的东西了,初心和人格才是。初心就是指你对关系的本来看法,它接近自然,都是利及于他的而不索取的。想为别人做什么是内在的初心,想要如何为别人做是人格的表现。不会再有让别人带给你什么这回事,也不会再有想要改变别人的念头。道家管这一步的生理变化叫练精化气,接着他们就继续改造生理了,非常技术流。所以我用了点道家的话述,但以后还是接着多说点生活。目前不适合对道家操作做过多阐述,对大部分人来说,心的唤醒再多一些,生活的根扎得再深一些,才能够去触碰那些更精微的身心转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