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主流的青春时代
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之一,国内“非主流”受朋克文化,或是日本“视觉系”、西方哥特艺术的影响,诞生于2000年左右。与简单追求“狂拽酷炫吊炸天”的杀马特不同,国内非主流走出了一条内容丰富的特色化道路。
首先,宽大松垮拖到膝盖的上衣,外加帆布鞋,配上遮脸四分之三的厚刘海,是标准装扮。站立以内八字为佳,不是低头,就是45°仰望天空。如果拍照,要么嘟嘴伸舌齐刘海,走可爱流;要么黑白侧颜心好痛,走颓废路线。
非主流们还都是造字仓颉,用自带加密功能的火星文沟通。打出一串漂亮的火星文也是身份象征,高阶非主流能玩转希腊文、日文字母表与制表符,配合直角引号,精心排版,逼格满满。低阶的只能收藏别人家字体,或是依赖火星文生成器,才能“正常”交流。
非主流们还会借摇滚说唱宣泄愤怒,借伤感情歌抚慰心伤。基本相同的歌单也让无数人通过一副耳机连接起来。一句歌词,一段旋律,莫名叩中心弦,夜夜循环播放。
虽然成熟后的非主流们有时会羞于自己的“中二”行为,但从标榜自己、区分成人世界的角度看,非主流和前辈们也没啥不同。只是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大量信息让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异常猛烈,甚至带有“怪诞”、“阴郁”等负面意义;网络也成了他们的宣泄渠道。在追求个性独立的心理下,用“颓废混杂着烟味”,无声反抗。
不管那段时光被如何定义,当年循环播放带来的安慰,如今青春回忆的感动,都有无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