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长假过后的第二个星期六,我跟往常一样,去中文教室上课。
除了因为疫情中断过一年之外,算起来,
这个中文教室,我已经办了16年了。
当年从零开始学习中文的日本人,如今不仅能阅读中文,还能用中文记录日常点滴、以及生活感受。
每回上课前,大家照例进行中文发表。
2025新年第一课的发表主题,是“我的年度汉字”。
办了16年的中文教室(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山下先生总结的2024年度汉字是“变”:天气变热了、物价上涨,人们的钱包变瘪了,对于2025年的希望,则是不要再“变”了。不要再发生任何事,就一切都好。
中山先生总结的年度汉字是“痛”:2024年元旦伊始,发生在能登半岛的7.6级大地震,以及2024年末发生在韩国的巨大空难,一头一尾,天灾人祸,令他在心中写出一个大大的“痛”字。
“太痛了!”中山先生说“日本有自然灾害,海外有战争人祸。而这些似乎永远也无法消除。因此人心的疼痛,也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一个“变”,一个“痛”,两位学中文的日本人在自己的内心海选出来的年度汉字,令我想起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句话:
“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for nothing to happen”
(幸福的秘密在于不会发生任何事)
这是美国摄影家索尔·莱特说过的一句话。1923年出生于匹兹堡的索尔·莱特,在上世纪40年代末,黑白照片仍为主流时,开始在纽约街头使用柯达彩色胶卷拍摄街头风景和来往行人。作为一位“碰巧相信简单事物的美丽”,并且“不认为苦难比幸福更深刻”的摄影家,索尔·莱特的街头摄影里,有一种被定格的安逸。那是尚未走远便被留住的属于人类的温暖记忆,是缺乏惊心动魄的平凡日常,才能呈现的对于幸福的表达。
索尔·莱特
在我还是一名学生的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很迷恋卡耐基。作为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心灵鸡汤,作为成功学教父,至今我还记得卡耐基曾经在某本书里写过的一句话:
“你是真正的生活了一辈子?还是仅仅只生活了一天,然后将这一天重复了一辈子?”
年轻时的自己,对这句话非常着迷。那时候的自己,无法想象一天又一天平凡的重复,无法想象没有惊涛骇浪、缺乏大起大落的人生。总以为人生就应该像乘坐过山车一样,在撕裂的尖叫中俯冲地面,在仰天长啸中直冲云霄。这才谈得上刺激,才算真正的活过一生。
而人到中年的现在,我终于开始对“幸福的秘密在于不会发生任何事”这句话心有戚戚。尤其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被撕碎的日常,失去家人的痛感,令我对于“幸福的秘密在于不会发生任何事”这句话,有了更痛彻的认同。
日常之美(图|库索)
想起曾经跟mii同学的一次闲聊。当时我看着坐在餐桌对面正在电脑前忙碌的mii同学,突然心生感概,于是说:
“mii,你看,妈妈就这样坐在餐桌的对面看着你,如果不是你长得这么大,我以为我只不过在你的对面才坐了十分钟而已。”
而实际上,我在mii的对面整整坐了十年。这十年中,我们每天面对面地坐在客厅的白色餐桌前一起共进早餐、一起共进晚餐。晚餐时我总是听mii说起一天当中的学校趣闻,常常听到大笑不止。饭后我们面对面地在餐桌的灯光下各自做功课——她写作业,我写稿。然后在将近深夜时互道晚安。第二天起床之后,我们再互道早安,再一起共进早餐。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
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日复一日中,后院的柿子树从一棵小树长成了朝气蓬勃的青年大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而小学生mii也成长为大学生mii。孩子和小树的成长,是这十年时间里唯一的参照物,否则,我真会以为十年,只不过是十分钟。
很显然,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我大概仅仅只是生活了一天,然后重复了十年。如果站立在当年少女时代的时间路口,我应该会鄙视这种重复:这是毫无创意的、平庸的十年。缺乏挑战,没有冒险,更谈不上任何惊心动魄。
但现在,我站立在中年的人生路口回顾它们,这十年的人生却令我倍感幸福,因为“
Nothing happened
”——什么也没发生。这令时间能从容地缓缓向前,生活也因此不必为了追赶时间而长出焦虑。一切妥帖,一切安稳,一切自然而然。
这种对于“什么也没发生”的珍惜,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思考日本人的无常观。很多日本文化学者、以及日本研究者们,都认为日本人的无常观,源于日本多变化的自然:台风、地震、海啸……以及转眼即逝的樱花,这些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令日本人拥有纤细的内心,带给日本人对于世事无常的叹息。
被视为日式无常美学的樱花(图|库索)
我当然赞成这样的说法,但又感觉不尽如此。或许,
正因为看多自然的无常,人心才会追求更长远的恒久。这也正是日本能够至今完整保存各种传统的原因。
对于传统保存,中国总有“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的取舍思想,但所谓“精华”或“糟粕”,都是根据人的主观判断所做的定义。不同时期,这种定义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某一时代的糟粕,也许正是另一时代的精华。反之亦然。
与中国不同,日本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定义非常模糊,所以,对于历史传统,日本并不“取之精华,去之糟粕”,而是做到一切都尽可能保存下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发现,许多在中国早已失传的许多传统,在日本却得以妥善保存。
源于这样的兼容并包,才令日本至今拥有全球最多的百年老店,至今保持着传统服饰,持续着千年不变的祭祀活动。甚至连建国纪念日也可以追溯到将近2700年前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日。或许正因为世事多变,诸事无常,所以这个民族才更懂得“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for nothing to happen”(幸福的秘密在于不会发生任何事)这句话的奥义,才因此比任何人都更加谨慎地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传统吧,就像在维护一个“幸福的秘密”那样。
延续千年的祭祀活动(图|库索)
我身边的许多精英朋友,他们一方面非常喜欢安逸的日本,另一方面又很是批评日本生活的“慢节奏”与“守旧”,甚至批评日本已经变得很落后。每次听到他们的抱怨,我都从不加以反驳。但在心里却一直暗想:
我喜欢日本的慢节奏,因为真正的生活,只有放慢节奏才能寻找得到;我也喜欢日本的守旧,因为“守旧”与“迎新”并不必然对立,和文化的特点,就是新旧兼容。
甚至,我觉得日本保持某种“落后感”也挺好的。因为人类活到最后,就是回忆与怀旧,而“落后守旧慢节奏”的日本,可以提供最饱满的回忆价值与怀旧价值——这将是人类最宝贵的情绪价值,是足以令灵魂安息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