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伊始,一则重磅消息在业界引发震动。
2月4日,中国商务部首次将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因美纳(Illumina, Inc.)——列入了不可靠实体清单
。
这一事件距离因美纳测序仪
首次
在中国获批上市,不足7年。
2月7日(昨天),
华大智造等中国测序厂商,顺势推出了全通量测序平台
置换方案
。
而因美纳与华大这两个“老对手”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博弈已持续了15年之久。
表面上,这是中美之间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投射在基因测序这个子行业上激起的巨大波浪。
另一方面,基因测序巨头们在15年时间里博弈持续升级:因美纳和华大智造为代表的国产测序企业们,从战略并购到价格战、专利诉讼战,都主动或被动被裹挟到成为中美大国竞争的桥头堡。对于竞争者、合作方等利益相关方,最大的风险在哪里?未来又谁主沉浮?
2月5日,因美纳发表声明表示,将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自2023年以来,已有超过15家公司被商务部纳入“清单”。
根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
被列入清单的外国实体可能会受到以下一项或多项处理措施
:
-
限制或者禁止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
-
限制或者禁止其在中国境内投资。
-
限制或者禁止其相关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等入境。
-
限制或者取消其相关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
-
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数额的罚款。
-
其他必要的措施。
截至目前,没有明确信息显示有企业被移出不可靠实体清单。
但根据商务部的回应,中方一贯审慎处理不可靠实体清单问题。如果企业能够改正其违规行为,可能存在被移出清单的可能性。不过,具体是否能够移出以及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决策。
2月6日,因美纳发布最新2024年财报(全球营收同比下滑3%)
;在投资者会议上,其
首席执行官Jacob Thaysen
再次强调“
我们相信中国市场机遇巨大
,并将迅速应对当前的挑战,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并补充,公司已与中国商务部进行沟通,以获取更多信息。
“中国是一个重要市场,人口基数庞大且老龄化程度较高,” 他说,“许多企业都在中国投资,中国也将医疗保健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并将基因测序视为其中的关键部分……
我们坚信,凭借领先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和创新研发管线,因美纳目前很好地服务着中国客户和患者,未来也将继续如此
。无论在何处开展业务,因美纳都会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 Jacob Thaysen表示。
而他的这番话
并未消除投资者对因美纳或将失去中国市场的担忧
。直至周五,因美纳的股价延续了自“消息发布”以来的跌势,
三天市值
累计缩水超15%
。
图说:股价变迁
与此同时,
华大智造股价2月5日、2月6日、2月7日
累计涨幅超过了30%
。
华大CEO曾说过:“生命科学领域的‘光刻机’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基因测序仪。”
基因测序开启了人类DNA密码的破解之路
;且已实现了从人类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在医学领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能为不同基因的人群找到最有效的疗法。
客户群体包括
临床客户
如医院、独立临床实验室等,
科研客户
如研究机构、制药公司等。
图说:基因测序产业
1997年11月的一天,
湖南张家界迎来了一群满怀激情与抱负的年轻人。
他们聚集于此,立志让中国加入一个对全球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宏伟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又被誉为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参与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而其中之一,便是后来华大基因(华大智造母公司)的创始人汪建。他曾大胆宣称:“我们要成为新生命经济的倡导者,目标是让人类的寿命延长至120岁。”
时间推进至1999年7月
,为了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部分”的任务,华大基因在顺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
几乎在同一节点,
大洋彼岸的五位科学家成立了Illumina(因美纳)
;殊不知十年之后,这两家中美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军企业将开启一场席卷全球的博弈之路。
曾几何时,华大基因与因美纳是合作紧密的上下游关系。
2010年,
因美纳推出了HiSeq 2000测序系统,极大地推动了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并显著降低了成本;此后,因美纳的系统不断赢得市场青睐,并几乎形成“垄断”。
同年,
华大基因从因美纳购入128台高通量测序仪,相当于彼时因美纳全年产量的四分之三,此举轰动全球。
华大基因一跃成为彼时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也成为彼此关系变化的转折点。
随着基因测序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且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华大基因曾向因美纳提出建立合资公司的邀请
,但因美纳却开出高价保修合同,在购置新机器和设备应用上做了诸多限制,机器试剂也同时提价。
于是,华大基因的核心团队深刻地意识到,
中国的基因科研和产业必须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装备,才能避免“受制于人”的命运
;华大智造应运而生。
2013年
,华大投资1.1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CG(Complete Genomics),从而掌握了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技术,并成功孵化出了华大智造。截至2019年,华大基因95%的测序仪均来自其子公司华大智造。
到了
2016年,华大智造正式进入市场
,当时基因测序仪市场几乎被三大公司“垄断”,且正值因美纳的市场影响力达到顶峰,其市场份额激增至84%,而赛默飞世尔科技、罗氏共同占据超11%的份额。
此后,华大智造发展迅速,很快与因美纳形成竞争,双方“战火”蔓延至全球,且不仅仅是商战。
时间来到
2017年,JPM健康大会首日
,因美纳发布其最新测序仪NovaSeq,并宣称未来基因测序将进入
“100美元时代”
。在同一天,华大基因也发表了题为《与其期待$100的“one day”,不如把握$600的“today”》的公众号爆文,显现与因美纳竞争的决心。
2019年5月
,
华大智造
在美国特拉华州法院对因美纳提起诉讼,指控其侵犯了华大的专利权。同年,
因美纳
在德国、丹麦等2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经销商、客户发起专利、商标侵权诉讼案件,波及华大智造的涉诉产品在海外市场销售。
2022年5月
,
华大智造在美国胜诉
;美国法院裁定,因美纳侵犯了华大智造的双色测序技术专利权,因此需支付3.34亿美元的赔偿金,同时,因美纳在反诉中提出的全部专利均被判定为无效。
2023年
,
华大智造的6款测序产品全面登陆美国市场
。在性价比方面,因为
能够将基因组测序的
成本降低至100美元
,这些产品对美国实验室极具吸引力
,这在高成本的研究领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破局。
而此前2022年,因美纳高通量测序仪仅将单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200美元。
正当华大智造即将在美国大展拳脚之际,博弈再次升级国家高度。
2024年伊始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事件横空出世,波及了中国的药明系和华大系一整年。据未被证实的外媒消息透露,因美纳投入了38万美元,参与了对美国国会等部门的游说活动,其中包括对《生物安全法案》的支持。
该“法案”禁止美国行政机构和政府公司采购或获取华大基因、华大智造、CG(华大美国子公司)、药明康德生产或提供的任何生物技术设备或服务,以及提供贷款或基金等。
在美国市场
,华大智造已“率先”实现了
“100美元时代”。
虽然份额占比很小,但是
如若在中低通量测序仪持续突破,对于因美纳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或许,地缘政治更多的是“两败俱伤”。虽然“该法案”未在2024年落实,但由于地缘政治和数据安全方面的担忧,
目前美国实验室对华大智造的设备仍一直持谨慎态度
。
而此前财报会议上,
华大智造也表示了2024年海外业绩受到“生物安全法案”影响。
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其海外营收占比32%;其中美洲区占比8%;第三季度:
-
-
-
美洲区营收同比增长29%,环比下降16%,受《生物安全法案》影响,市场开拓的难度有所加大。
在中国市场
,
2022年华大智造市场份额从新增装机量口径
首次超过因美纳
。
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
-
2022年:华大智造新增基因测序设备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39.0%,超过了因美纳的 37.3%。
-
2023年:华大智造国内新增测序仪销售装机695台,占国内基因测序行业上游新增装机口径的市场份额47.3%。而因美纳同期在国内市场的新增测序仪销售装机量仅为389台,市场份额下滑至26.5%。
因美纳最新2024年财报显示,营收43.72亿美元(-2.9%
)。
核心测序部门全年净收入8.94亿美元。但由于计入了超过18.8亿美元的减值费用以及与去年剥离Grail公司相关的其他费用,公司
全年合并净亏损达12.2亿美元
。
中国作为其第二大市场,业绩已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
-19%
,2024年
-20%
。
图说:因美纳业绩
此外,其大中华区的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约10%,降至2023年的9%,再到2024年的7%。
目前,《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开。而华大智造等中国企业推出的置换方案,对因美纳客户的影响也尚待观察。
然而,在技术至上的基因测序产业中,华大智造展现的“速度”是不容忽视的。
NGS(通常为二代测序)的总潜在市场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驱动力包括肿瘤个体化治疗、微小残留病检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的更广泛应用以及多组学研究的兴起等。
-
临床市场:
预计2024 - 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8%;
-
科研市场:
预计2024 - 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达6%。
自2023年,
华大智造已成长为与因美纳并驾齐驱的
“全球唯二”
能够自主研发并大规模生产全通量临床级基因测序仪的企业
,构建了从“低通量”到“超高通量”全面覆盖的测序仪矩阵
。
观当前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技术现状,
二代测序技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下游市场超80%)
,三代测序技术遭挫;
虽然四代测序技术尚需市场验证,但已成未来竞争之势
。
-
三代测序技术:
主要指单分子测序技术;它能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对DNA或RNA进行测序,不需要像以前的技术那样对样本进行大量复制扩增;以Pacbio公司的SMRT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代表。
-
四代测序技术:
主要指纳米孔测序技术;它是一种基于电信号的单分子测序技术,具有长读长、实时测序、可检测碱基修饰等优点;
以Oxford Nanopore公司为代表
。
2007年,因美纳通过收购Solexa公司,迅速超越了当时的二代测序开创者454公司(被罗氏诊断收购),成为如今全球“二代测序之王”。
随后,罗氏迅速与Pacbio达成协议,进军“三代测序”,又在2016年终止;2018年因美纳宣布收购Pacbio,进军“三代测序”,在2020年因反垄断条例未能实现。
三代测序技术,与二代技术相同,依赖光信号进行测序,需要昂贵的光学监测系统,并且利用DNA聚合酶读取碱基序列,这同样增加了测序成本。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四代测序技术
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以及未来竞争的关键,
不仅能做到单分子长读长测序,还实现了检测部件芯片化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罗氏
分别在2014年、2020年通过收购,进军和加码“四代测序”。
因美纳
早在2009年
便与Oxford Nanopore公司签订了商业协议,但最终该公司选择终止这一合作,导致双方进入仲裁程序并结束商业协议。
此后,因美纳便开始布局自己的四代测序技术,同时开始对Oxford Nanopore进行诉讼。
-
2013年10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宣布授权其使用纳米孔测序技术。
-
2016年2月,因美纳在美国对Oxford Nanopore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纳米孔测序技术侵犯了因美纳的两项专利;结果导致Oxford Nanopore公司的部分产品在美国市场被禁止销售。
而通过布局“四代测序”,从“全球唯二”到“全球唯一”,华大智造只用了一年。
2024年9月,
华大具有自主产权的
高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
仪
CycloneSEQ - WY01“五岳”和
中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
CycloneSEQ - WT02“梧桐”在中国获批。
-
产品隶属于华大集团2024年3月成立的序风科技,专注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
-
至此,
华大智造成为全球测序领域
第一也是唯一一个
集齐
“高通量测序+纳米孔测序+时空组学+细胞组学”
四大热门领域的测序设备生产商
,真正实现“全读长”测序产品的全周期闭环,能为客户提供“长+短”测序端到端服务。
此外,中国布局四代测序的企业还有齐碳科技的QPrenano-32于2024年获批;康为世纪的研发成果已开始规模化应用。
全球格局来看
,
因美纳
和
赛默飞世尔科技
依旧占据着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约85%的份额,其中因美纳独占约70%;
华大智造
也已进入第一梯队。
-
2023年华大智造全球基因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854台,占全球新增装机市场份额 18.7%。
在中国市场
,华大智造已赶超因美纳。根据比地招标网的中标金额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
华大智造
以56.41%的市场份额领先,
因美纳
以11.46%紧随其后,
贝瑞
则以4.98%位列第三,这三大品牌合计占据了市场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