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流传着
“学习语文三怕”
的传说: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尤其在孩子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
,文言文、300字以上作文、阅读的考验接踵而来,堪称前狼后虎。
如果在这一阶段的语文能力没能及时提升上来,到了初高中升学时,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大——因此有人戏称,
小学欠下的语文账,迟早是要还的
。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会被困难吓倒。有孩子在别人吭哧吭哧做不出题的时候,找到了
语文“越学越顺”的诀窍
——
原理也很简单:通过古文阅读与背诵,
把语文素养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实现“降维打击”。
拿练琴打个比方。
如果说,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
现代文
对孩子来说是
钢琴6级
的中级水平,
古文的难度
直接提升了一个等级,来到了
8级、9级
的高级水平。
家有琴童的家长都知道,要想让孩子练熟一个曲子,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练当下的这一首,而是上难度更高的曲目。当把更难的东西掌握得差不多时,反过来再弹当初的那支曲子,难度骤降。
简言之,
通过练习更高难度曲目,来“反哺”简单曲目。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如此,当孩子接触并掌握了难度更高的古文后,再回头去阅读现代文,理解和把握也会更加轻松。
这个方法,在
资深语文教师、人教社语文编辑室的专家
那里得到了印证。
“
古汉语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地滋养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里面的很多养分是从古文中汲取的,这就是语言的生命力。”“任何一种文本,都可以分成
内容和形式
两个层面。学习古文,一方面是
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就是
语音、词汇、语法的锻炼
。”
前人大附中语文组组长、语文中考阅卷组组长
胡晓丹
,和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
陈恒舒
,在直播中达成一致意见。
拥有
高古文素养
的孩子,语文能
越学越顺
的原因,就在这里。
首先是阅读能力提升。
很多孩子害怕学古文,主要是
陌生感带来的恐惧。
既有文字带来的陌生感,又有文化背景带来的陌生感。市面上有不少工具手册,一个词对应许多意思。一些观点主张让学生一个个背下来,承诺“背会了就能应对所有问题”,让人望而却步。
而那些
拥有融会贯通能力的孩子,会在具体的语境中阅读,
先自己大概猜个七八成,再翻词典和注释,用一个词对应一串有关联的含义。迁移到现代文阅读中,就会更有
通过上下文推测总结
的能力。
其次是作文能力提升。
从
内容
上来说,那些流传到现在的古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作为
作文典故素材
,再合适不过。
从
形式
而言,文言文中体现的行文思路,与现代文一脉相承。无论是论证观点的方式还是谋篇布局,都是绝佳的范本。更何况,那些古文的作者本就是文学大家,背诵文言文相当于背诵
历史筛选出来的“高端范文”
,和一流的作家学习写作文。
那么,如何让孩子掌握古文的智慧精髓,将学习痛点一一攻克?
三联中读精心策划了
《三联小古文精读营——从0到100“主题式阅读”带你吃透文言文》
,用
16讲直播精讲+50篇精读音频+4次直播家长课堂
,帮4-7年级的孩子打通古文路上的每一个环节。
倒计时48小时招募
▼
点击了解详情
▼
您可添加爱玛老师进行咨询
课程设置了系统的架构。
前人大附中语文组组长、资深语文教师、语文中考阅卷组组长胡晓丹,
带领孩子用主题式阅读,读透
100多篇古文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
陈恒舒老师
会在
4次直播家长课堂
,帮家长们补足家庭教育的环节。
还增加了
50+节熏听音频
,
由前央视主播汤伟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培养语感,为背诵打好基础。
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同样被深思熟虑过了:
对于初中孩子的家长来说,可能会担心前面两周的内容比较容易,是不是不用学了?
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复习的好机会。他可以趁此机会在课程前半程将重点梳理的一些文言常用字词、句式表达和文言学习方法进行补足。
小学高年级孩子家长可能也会问,课程后面难度越来越大,还会涉及初中的部分,会不会跟不上?
这个也不用焦虑。后面的难度提升其实是为了帮孩子打好提前量,做好小初衔接。如果担心跟不上,课程是可以反复收听的,家长可以帮孩子储备下来,以应对未来不同阶段的学习难度。
▼名师坐镇,帮孩子吃透文言文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把家长们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都考虑进去了
:
对于处在文言文启蒙关键期的孩子来说,遇到合适的老师很重要。精读营的主理人是
前人大附中语文组组长、资深语文教师、语文中考阅卷组组长胡晓丹。
作为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胡晓丹老师深知新教改后考察重点的变化及学习方向,也很善于调动孩子的兴趣点。
在课程中,她会带来自己在人大附中教学时的独家又有效的学习法。比如三行对译法、文白互译法等等。
课程中,她也会对孩子的学习规划提供有用的建议。
有这样一位师傅领进门,每一次的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接轨新课标,学习更高效
除了课内部分的理解,课外学习也是一大难点。
课外部分不会出现在课本里也就意味着当考题出现,如果孩子完全陌生,只能交白卷。
新课改后,文言文考察方式更丰富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所以,对很多孩子来说,怎样在课内基础上提升,课外拓展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这次不用焦虑了,这门课会帮大家缩小范围,划出重点。
胡晓丹老师紧扣新课标,精选出了100+篇校内外必读古文,并且内容 1:1 匹配课内与课外文本。
这些文章篇幅短小,精炼却不失哲理,不但不会让孩子有畏难心理,而且只要跟着学下来,即使往后考到课外部分,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1+X的学习模式,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只讲具体篇目的知识还不够。
精读营同样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关联能力。
比如上完课,孩子可以在学《黔之驴》时联系到蒲松龄笔下的狼;从《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想到韩愈的《师说》;在读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时,会马上明白同样的“亲”和“子”的用法并不相同。
这样一来,即使课程结束,这种一通百通的能力也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大有助益。
难度分级设置,助力孩子阶梯式提升
学古文,不能舍近求远。一开始就“上难度”,孩子听不懂不说还会很抵触。所以,
课程特别设置了系统的架构,会按照这一阶段的学习规律,从小学逐渐提升到初中难度。
像第一阶段,
胡老师会先带着孩子读“自相矛盾”“精卫填海”等寓言和传说。
这些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充满了想象力,孩子很容易就能被吸引进去。有了兴趣的积累,之后的一步步提升才会水到渠成。
而第二步,就是通过古文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孩子“知其所以然”。
比如,杞人忧天的“杞”,原来是周朝的诸侯国。《黄生借书说》中的“汗牛”是指富贵人家的书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跟成语“汗牛充栋”是一个意思……
不仅如此,孩子还可以了解到,人名年龄称谓、古代官职名称、地理知识、历史故事、人物故事、风俗礼仪……
如此延展下来,
孩子不知不觉就能积累
100+
文学历史常识
,既补充了必备知识又开拓了眼界,可谓一举两得。
《小欢喜》剧照
有了背景知识的补充后,胡老师会根据篇目,
就文言文重点考察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做详细讲解。
如 “夸父与日逐走”,孩子很容易按照现代意思理解为 “行走”,从而误解文意。胡老师会就这些古今异义词的误用进行纠正;
也会讲解很多常见的一词多义,像 “学而时习之” 的 “之” 是代词,指代学习的内容;“水陆草木之花” 的 “之” 则是助词,相当于“的”。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帮孩子打好基础,直至弄懂文言文的个中关窍。
整个学下来,孩子就能掌握:
常考虚词
15+
常考实词
100+
4大关键能力
:
三行对译、文白倒译、复述能力、课外迁移能力
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本伴读手册,方便孩子巩固学习,查缺补漏。
主题式教学,主旨把握更清晰
我们也把讲授的内容分为
9大主题
,围绕一个个有趣的主题构建文言文学习情境。这样的“情景式教学”,
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主题,帮孩子把分散的文言文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在《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中,可以对比不同作者描写山水的手法、情感表达以及体现的个人心境。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将原本孤立的字词、语法、文学手法等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孩子不但可以在同主题下进行课内外拓展,也可以就地取材,加入作文素材库。
考虑到教育不仅放在学校中,也应该延续到家庭内,
于是我们特别增设了
4次家长课堂直播
。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陈恒舒,将针对家庭教育的话题进行讲解
,比如“助力孩子学文言文,家长可以做什么”“如何学习文言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