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你知道吗?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今天是“
世界卫生日
”,今年的主题为“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要重视抑郁症问题。
抑郁症在世界致残病因中居第4位,根据WHO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抑郁症仍是精神疾病负担中的最主要问题。近年来,
国内抑郁症终生患病率在6%左右。抑郁症平均起病年龄为20至30岁,女性多于男性(约2:1)。
温州一中学16岁的佳佳(化名)开心不起来已经有半年了。她平时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紧张不安,怕老师提问,觉得自己变笨了,表现不好,记忆力差,不如别人,自卑。此外,她还伴有便秘、胃口不好等症状。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担心自己表现不好,经常会悲伤。
28岁的小林是市区某初中的语文教师,她平时性格认真负责,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最近,在教书工作任务量增大以及学生家长对老师要求高等压力下,她开始出现心情不好,不想去上班,上课紧张烦躁。
这半年来,61岁的老郑因为出现失眠、身体出虚汗、乏力、胸闷、头晕半年等症状到处求医问药。他总以为身体得了大病,但是到综合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却都显示无明显异常,医生给予治疗后症状也无明显缓解,他每天仍然被各种不适包围。
黄大妈有冠心病多年,年前做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然而,做了治疗之后仍然时有胸部不适,存在不典型冠心病症状,担心病好不了了,又担心手术做坏了,原先温和的脾气也变得急了,看见家人有时发脾气,有时又叹气,经常觉得没力气,不开心。医生检查发现这种不典型冠心病症状并非手术做坏了,而是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卫生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瑶偏告诉记者,
在平时的失眠、抑郁症门诊中,两种人在增多:一种是因为求学压力大的学生,另一种就是最容易被耽误病情的中老年人。这两种人群加起来占了医院整个抑郁症门诊量的八成。
市区多家医院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对失眠、抑郁的认识较为缺乏,未及时或正规系统治疗,是导致疾病加重甚至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门诊中,有一半的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患了抑郁症而不自知,往往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检查、治疗,最后才求诊精神科。
那么,为什么中老年容易患抑郁症?温州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这是
由于中老年人处于人生中丧失最明显的时期,如身体健康的丧失,得了较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社会地位及认同、关系的丧失,家庭地位、金钱等的丧失,这些都会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等。而一些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如丧偶、独居或分居、家庭矛盾、经济生活窘迫、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会导致较严重的抑郁症。
有医学专家提醒,抑郁症状会“隐藏”起来,常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如
胃口变差、便秘及失眠等,并有头痛、头晕、胸闷、气短、腰酸背痛等
。而抑郁症状往往被这些躯体症状所掩盖。这类病人往往四处求医,长期在内科就诊,各种检查与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却无异常发现,所以常常易误诊。
陈瑶偏副主任医师在对温州人患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社会心理因素占的比重日益增高,占了七成以上。这与近几年温州人在经营压力较大、民间借贷风波影响等现实因素有关,如生意不景气、欠款等对生活、工作、家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许多人正在承受各种压力,从而产生失眠、抑郁等症状。
温州人习惯于走南闯北多,分布世界各地辛苦打拼,不注意休息及调节,经历较多挫折,易容易出现失眠、情绪问题
;此外,
丧偶,离婚、家庭不和等家庭负性事件及学业、工作压力大、追求完美等性格因素也是影响抑郁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遗传因素,还有
身体出现较重疾病时会伴有失眠、抑郁等
,如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各类肿瘤、慢性心肺疾病、各种手术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等;或中青年时就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开始担心、失眠,久之出现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