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我给自己制定的第一个微习惯:每天无论多忙,都必须“拥抱”一下AI。可以是听课、看书、看文章、测试各种工具、直接用AI产出……
即使这样,我依然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彻底淘汰。
AI技术的更新迭代周期是以“月”(甚至周)为单位的
大概在昨天下午5点钟左右,OpenAI成为了AI社区的热点讨论话题,因为很多ChatGPT Pro用户在用户界面发现了一个叫做“Operator”的选项。
(图源网络,侵权联系删)
大概是因为这个消息,ChatGPT的访问量突然暴增,让ChatGPT直接承受不住,宕机了3个小时。
随后在凌晨2点的时候,Operator和Agents发布。大家也看到了Operator的真身:
一个研究预览版本的智能体,可以访问互联网来为用户自动执行各种任务。
啥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你晚上想吃水煮鱼了,只需要把水煮鱼的图片或者菜谱给它,Operator就能自动在电商网站给你下单购买食材。
然后就等着快递小哥给你把食材送货上门就可以了。
又或者你想全家三口利用周末的时候,去某个冷门的旅游景点度个假。Operator就可以给你定好门票、酒店,安排好攻略。
是不是很震惊?因为肯定还有很多小伙伴跟我一样:到底哪个AI工具写小作文的效果更好呢?
AI做的到底是啥?
从2023年人工智能爆火开始,有一个话题就一直争论不休:AI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然后让很多职业消失。
被被称为“AI教母”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有一句话很经典:
我们需要搞清楚“职业”和“任务”的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护士,这是一个职业。一个护士在1天(12小时)的工作中,要完成超过500个的任务。
这些任务单独拿出来任何一个,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认:AI都可以做得更好。即使现在不行,未来也一定行,哪怕是跟患者沟通这件事儿。
但这超过500多个的任务,结合到一起、整合到一天、由一个人去做的时候,就会变得极其复杂,人工智能至少现在是干不了的。
比如日常工作任务中,突然插进来的一些紧急事件:患者需要用的药已经断货了怎么办、本来要输液的患者家属非要带患者出院怎么办……
而这些,AI几乎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只能依赖人。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I是不太可能取代人,让某一类(甚至某一个)职业消失的,但它可以让具体的“任务”变的更有效率。
就比如说AI做图。现在市场上较为专业的AI作图模型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已经能够把图片做的非常棒,甚至很多专业的设计人员都不一定能做出来那种效果。
目前市场上也已经有很多人通过用AI给别人做图,然后变现了。
老高的两个学生,还是在读大学生,读会计专业的,自己就成立了一个小工作室,每个月可以通过用AI给别人做图,赚1万多块钱。
但这意味着设计师这个职业消失了么?当然不会!
相反设计师会提高自己的做图效率,然后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画展、去远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然后才能够给AI下更精准的命令,做出更专业的图、更好看的图。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让AI帮你去看画展、找灵感,它是做不到的。
但AI一定会拉大贫富差距
AI
能够让完成单个任务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AI可以把一个单独个体的能力N倍放大。
以前开发一个APP,需要一个项目经理,带着一堆程序员干。项目经理负责产品设计、分配任务、明确需求,然后下面的程序员干活儿。
现在呢?
现在只需要一个项目经理就可以了,其他的活儿都可以交给AI来做。换句话来说,现在一个人,在AI的帮助下,可以把以前七八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才能干的活给干完。
这又意味着啥?这意味着:
在以前的时候,项目经理在开发一个APP的项目中,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程序员只能赚较少的钱。
而现在,项目经理可以把所有钱都赚走,程序员毛都没有,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还有自媒体写作也是这样的。在没有AI的时候,一个自媒体大咖的时间是有限的,他可能每天只能写一篇文章。
但因为有了AI的辅助,这个大咖只要找选题,然后给AI下命令,再润色就可以了,一天可以写出来10篇。
本来新手和小作者们就只能喝点儿汤,现在连汤都没有了。
各行各业都会是这样的:超级个体会越来越多。而资源是有限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超级个体把原本属于普通人的财富给“抢走”。
所以,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拥抱AI。这是关乎自身存亡的问题!
我是老高,专注于组织和个人基于私域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也想利用私域,脚踏实地的赚钱。关注我,跟我们一起慢慢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