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问我,你现在不上班,做产品远离一线,还能有做产品的感觉吗?
对我来说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而且我之前也专门写文章聊过。
简单说,我不上班,但我工作,我不在工位一线,但我在产品问题发生的地方解决问题。
所以,什么叫产品一线呢?
在我看来,就是产品问题发生的地方,是需要通过智力劳动去解决问题并创造价值的地方。
而至于我是不是在写字楼工位上坐着,是不是在会议室里撕逼,这种形式上的一线跟我的确没关系。
所以我才说,我不上班,我只工作。
自从离职的那一天起,我就离开了这种一线,转而用另一种方式去产品问题发生的地方解决问题。
之前还有读者问我,你提供顾问服务的公司是自己找的还是别人找上门的?
这里可以跟你们说一下,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还有一成来自熟悉的朋友介绍。
而找上门的这些合作伙伴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我公众号的深度读者,常年的阅读和信任构建了基础,所以只要项目合适且我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合作一般都比较顺畅。
另外通过朋友介绍的那些,其实最终合作成功率就没那么高,因为对方期望比较高,总认为外来和尚能救自己的庙。
我也毫不避讳跟他们说,我不是来救火的,而是来让整件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所以,我从不承诺对方的产品能怎样,因为这么说肯定是骗人的。
但是我会在前期通过丰富的调研和分析帮他们定位问题,然后提出我的方案建议,细一点的还会落到原型设计这个阶段。
过程中,我只会跟对产品有话语权的人沟通,因为这样能快速落地执行。
当然,我也会带一些对方的产品经理一起工作,不过更多是帮他们建立一套工作方法并且去执行我提出的主张和策略,然后我来把关。
这样的合作模式对我来说比较舒服,我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满足对方对我的期待,从实际结果来看,成功率还不错。
其实我比较享受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困难不要紧,但没意思的是缺乏挑战。
仔细一想,其实我还是很热爱做产品的,更准确说是享受那种搞定问题后的快感。
虽然现在的主旋律是行业下行,也有很多产品经理离开了这个圈子,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件事的判断和热爱。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找工作是比以前难了,现在高价值的产品需求也是比以前少了,现在产品经理的上升机会也的确没有以前大了。
但是,这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行业正在回归均值呢?
我觉得,只要企业有数字化和基于业务构建系统的需求存在,产品经理就有存在的价值。
只不过,大家要放弃过去十年行业给的那种印象,高价值需求开发殆尽,新一波的技术还没有释放更多的需求空间。
所以,从垂直行业发掘机会,从大平台上做小产品,从技术创新中发现产品化的场景,这些才是未来的趋势。
我始终觉得,做产品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但也的确不适合所有人来做。
如果你有一颗极强的好奇心,个人成就动机比较强,有探索和行动能力,抗压值高,那做产品会极大满足你的需求。
同时,做产品又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行当,没有所谓固定的经验优势,过去的积累反而可能会成为惯性。
你看,用 10 年前的案例来设计今天的产品已经不适用了。
这个世界发展太快,但总要有一批热爱的人来维护最初的起点,很庆幸能经历这个时代,接下来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我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案例,一个可以不上班但同样能工作的案例,即便离职,但从没离开。
期间有不少人会产生一种认知,觉得我是因为文章写得好积累了粉丝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商业模式。
这么想当然没毛病,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我能先想到、能想清楚、能分享出来,写作只是一种载体。
这么说你可能还不理解,简单讲就是顺序上的差异。
经常有读者问我,自己想写作,但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商业模式怎么设计,怎么办?
我说,你的这个想法就是错的。
如果你真的想写,就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甚至已经行动很久了,你会带着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来问我。
这就好比我问你我想发财,但不知道怎么发财,也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办?
其中区别,你能懂了吧?
真正能做久一件事情的原动力,除了金钱,还有热爱。就像你真的喜欢一个人,一定不会因为一次的拒绝就放弃。
因此,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热爱,事情可能就不同了。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