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创网:众所周知,金融行业一直都是高收入行业的代表,最为盛产金领和中产阶层。如果不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一大批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将金融行业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恐怕对于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金融行业依旧还会是颇为高高在上的一种存在。
金融行业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生态,但是其最初始的业务,又或者说至今依旧是颇为核心的一大服务,就是存贷服务。一方面将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资金汇聚起来,给予存款者较低的存款利息;另一方面再将资金通过合适的渠道放贷出去,收取借贷者稍高的借款利息。如此一来,银行就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利差。
所以多数普通人之所以会对金融行业感到“高大上”,其实除了金融行业本身行业需要将自己尽可能包装得更高大上一些,由此获得存贷双方的充分信任外。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金融行业从事的生意,是最直接的钱与钱之间的生意。相比其他任何行业盈利还需要通过最少一次的周转交易完成钱进钱出外,金融行业自然就是离钱最近的行业。但是本质上,金融行业同样是门生意。既然是生意,自然就同样遵循商业逻辑和历史延续。
而我们以金融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从业机构银行为例,历史上其前身是什么呢?答案应该就是——当铺。
当铺是抵押机构、典当业的经营场所,最早产生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时称“寺库”。当铺的定义,可以定为收取动产和不动产作为抵押,向对方放债的机构。旧称质库、解库、典铺,亦称质押,又有以小本钱临时经营的称小押。被称为典当行。
另外,当铺还有“三不当”,即神袍戏衣不当,旗锣伞扇不当,低潮手饰不当。“神袍戏衣不当”,防的还是那些死人的寿衣、殓服。“旗锣伞扇不当”“低潮手饰不当”,主要的还是指那些拿琐物来游戏开涮的人。
当铺起源很早,在南朝时已有寺院经营为衣物等动产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唐朝当铺成为质库,唐玄宗时有些贵族官僚修建店铺,开设邸店、质库,从事商业和高利贷剥削,它与柜坊同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会昌5年,皇帝的一个文告中说:“朝到衣冠”,“贷承华胄”以及“清途”们都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
宋代当铺称长生库,由于宋朝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长生库(质库)亦随之发达。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这种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宋入长生库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钱货外,有时甚至还包括奴婢、牛马等有生命的物品,而普通劳动人民则多以生活用品作抵押。长生库放款时限短,利息高,还任意压低质物的价格,借款如到期不还,则没收质物,因此导致许多人家破产。
元代经营商业的大多数是回回人。开当铺的人也是回回人。元时当铺除称解库外,述称解碘铺,典当放债的利息很高,劳动人民多有无钱赎当者,自己的质品被当铺吞没。
明朝正式称当铺,从事典当业的多为山西、陕西商人及安徽人。各明都大邑都有他们开设的典肆,有的商人专以典质为业,并致富。这些商人经营的范围较前广泛,不仅一般贫民受剥削,有的富有之家也因典当而濒临破产。明朝乡镇中还有“代当”,即乡镇小当铺领用城市大当铺的款作资本,押的物品再转押给城市大当铺。
清朝经营当铺已十分普遍,乾隆时北京已有当铺600-700家。清代当铺对人民剥削相当严重。如浙江湖州府典当“息钱”旧分三等,10两以上者每月1分5厘,1两以上者每月2分,1两以下者每月3分。利息按月计算,超过几天的也按1月取息。而且到一定时期不能取赎即成死当,质品由当铺没收。1900年前后,北京当铺多达200多家,其中较殷实的当数常、刘、董、孟等五号,这些个当铺的经营资本多来源于清内务府官员和太监。
在网络高利贷无比泛滥的今天,似乎我们掉过头去重新回顾一下曾经的当铺生意,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关于借贷这件事儿,其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利息。欠债还钱这件事儿,本就是天经地义。而且任何人的钱,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其获得钱时同样具有成本。所以合理的利息,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那么关键就在于,利息是否合理。
正好小创今天到湘潭博物馆游览,其中就有一个展区是关于清朝时湘潭商业活动的展示。其中正好也有复原十分巧妙的当铺,当时小创看到这家当铺时,最感兴趣的就是上图中这份关于当铺抵押借贷的利息情况了。我们不妨就以此为例,看看清朝当铺的主流借款利息,究竟如何。
首先,由于古今货币不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先把古代所使用的货币金银,换算成等价的人民币。由于不同时代的银矿开采情况不同,再加之货币本身的贬值,所以不同时代的金银价值,也不太一样,一两白银的价值大致如下:盛唐时期2000—40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我们就以距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为例,为了方便计算,就按照一两银子等于200元人民币。
其次,我们要明白古代对于计量单位的方式。古人的利息,不是按照百分比来算的,而是按照几分几厘计算。那么我们同样换算为今天的计算单位,一分利就相当于0.01,即1%利息;而一厘利就相当于0.001,即1‰利息。
十两以上者每月一分五厘:翻译过来就是说——抵押借款2000元以上者,每月利率1.5%,如果换算成目前网络上最喜欢用的日息概念,就是万五(借一万元每天利息五元)。
一两以上者每月二分:翻译过来就是说——抵押借款200~2000元之间者,每月利率2%,如果换算成目前网络上最喜欢用的日息概念,就是万六点七(借一万元每天利息六块七)。
一两以下者每月三分:翻译过来就是说——抵押借款200元以下者者,每月利率3%,如果换算成目前网络上最喜欢用的日息概念,就是万十(借一万元每天利息十元)。
以上我们发现三点值得特别关注的:
其一自然是利息,按照当铺的借款利息万五到万十之间,算高吗?其实并不算高,你可以打开你的支付宝借呗,多数人的利率情况都集中在万三到万五之间。也就是说,在生产力极大进步,资金成本极大降低的今天,而且还是通过所谓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方式进行借贷,利息也仅仅是比古代的当铺低点有限。
另外,由于支付宝本身的品牌限制,所以支付宝的利息,绝对无法代表中国互联网小贷行业真实的利率均值。换而言之,支付宝的万三到万五利息,算得上是互联网小贷产品中最低的那一档。而其余的网贷产品,万五的日息是最低一档。如果再算上网贷公司各种计息数字游戏、手续费和违约金都加起来,超过万十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其二则是关于为什么当铺的利息要分为以上几档?比如200元以下的利息最高,200~2000元之间的利息中等,2000元以上的利息最高呢?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一方面借钱越多,就相当于买货越多,那么按照批发优惠于零售的商业规律,原本也就应该利息更低。而且从最终的利息金额来说,借贷较大金额者贡献的利润,显然要比借贷较小金额者更大。
而这一计息方法,其实直到现今仍被金融机构广泛采用。只不过从对不同金额多少分类计息,改成了更符合当下人消费习惯的按照分期时长定息。最典型的案例,就要说信用卡的分期计息方式。比如你分三期,分六期的利息,绝对要明显高于分分十二期和二十四期。我们不妨就以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招行信用卡为例——
信用卡分期3期总利率2.7%,折合单期利率0.9%,即古代的九厘;
信用卡分期6期总利率4.5%,折合单期利率0.5%,即古代的五厘;
信用卡分期12期总利率7.92%,折合单期利率0.66%,即古代的六厘六;
信用卡分期24期总利率16.32%,折合单期利率0.68%,即古代的六厘八。
大家可以看到,3期的利息是最高,12期和24期相应则较低,不过6期在招行这边是最低的。这里也要和大家做下解释,就是一方面为了刺激消费者分期,银行会选择在某一个分期时限上明显优惠,那么招行这里显然就是选择了6期作为优惠主打阶段。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而言,信用卡分期属于典型的短期信贷方式,为了资金的安全,一般不会主动推荐借款人进行超过一年以上还款方式。
其三就是关于计息以月为单位,就是说未满一月按照一月计息,超过一月按照两月计息,以此类推。这种方式,其实当下的信用卡分期也是如法炮制的,就是比如你消费分期了6期,但是还款3期后你就想提前还款了。那么按照多数银行的要求,都是可以提前还款,但是接下来3期的利息你还是要还上。而有些网贷则更加得寸进尺,在借款人下款的时候,就已经把全额利息提前扣掉。
所以相比而言,支付宝的借呗在还款利息上更为良心,如果借款人提前还款,那么计息方式以天计算,用了几天即收取几天,灵活性更强。
所以最终我们发现,虽然时代不断发展,商业不断演变,但是本质的东西却是始终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