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WizardLM新作!AgentGen:通过 ... ·  2 天前  
纳米人  ·  ​港科大姚昱星课题组招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今年考研人数下降50万:大学生开始不相信教育回报了吗?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4-12-25 19:1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中国考研人数下降的现象,分析了学历贬值、过度教育问题及其影响。文章指出,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缩小,学历贬值现象愈发明显。同时,过度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学历高并不意味着就业优势大,甚至可能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文章还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情境,探讨了过度教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更容易规避过度教育问题。最后,文章介绍了相关课程和文献推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考研人数下降引发学历贬值和过度教育问题的讨论

近年来,中国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引发了人们对学历价值的质疑。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缩小,学历贬值现象愈发明显。

关键观点2: 过度教育现象及其影响

学历高并不意味着就业优势大,过度教育现象导致许多高学历人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教育投资回报的质疑。

关键观点3: 不同国家情境下的过度教育问题

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情境,探讨了过度教育问题的原因。指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更容易规避过度教育问题,而一些国家的过度教育问题则较为严重。

关键观点4: 解决方案和课程推荐

文章介绍了相关课程和文献推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过度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的信息,帮助读者提高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能力。


正文


大缸第975期

文/孙宇凡

编辑/董雨昕


最近,我们刚刚结束了全国考研!今年,共有388万人报名参加考研。这一数字虽然仍然保持在历史高位,但相较去年的438万减少了50万,连续两年下降。这一变化是偶然现象,还是大学生开始对高学历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在过去几年,考研人数持续飙升,一方面反映了“就业难”压力下学生对提升学历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让人不禁质疑:这场竞争究竟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学历越高,真的越有优势吗?一些招聘广告上“本科毕业月薪七千,硕士毕业月薪六千”的戏谑场景无疑让人深思。


*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考研降温是大学生开始不相信教育回报了吗?近年来,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在陷入“过度教育陷阱”。我们本以为多受教育几年,就能多赚点工资、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但实际上,这些岗位可能根本不需要高学历。当教育投资的回报无法匹配社会需求时,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只能接受与其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甚至“向下就业”。


“过度教育”这一现象听起来直观,但要讲透和解释其中原因是很难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如果要深入理解其成因和影响,就必须对这个“大而化之”的问题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我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把“过度教育”现象拆解成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 精确描述问题:学术研究需要像数学一样追求精确描述。如果我们承认中国存在“过度教育”,那就要问:学历从什么时候开始贬值?贬值的幅度有多大?具体到年份和比例会让问题更加清晰。比如,社会学研究表明,早在2013年,中国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就开始显著下降。

  • 因果关联问题:学术研究还需要像化学一样拆解问题,并分析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过度教育”与“就业难”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但这是否会对其他社会问题产生连锁反应?教育学研究表明,随着“过度教育”现象的加剧,性别不平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承受的压力更大,工作满意度显著降低。

  • 情境比较问题:学术研究还需要像历史学一样,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如果我们承认“过度教育”在中国普遍存在,那么是否有国家成功避免了这一陷阱?为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显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更容易规避“过度教育”问题。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对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能,减少了对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过度依赖。而欧洲部分国家则与中国相似,同样陷入了“过度教育”的困境。

研究问题拆解的策略有很多,大缸学苑/宇凡老师在下月开讲的《寒假论文写作和发表训练营》会系统讲授,也会涉及使用AI工具协助生成可研究、可回答的子研究问题。这个训练营,还会带你拆解优秀论文、快速仿写出自己的论文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全流程通关



学历越贬值、教育越过度


谁也没有先见之明。


当学历贬值、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还是会选择继续相信学历,告诉自己——“只要继续深造,就能找到更合适的工作。”


但是,随着大学扩招,确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正在缩小。我们来精确描述一下。2012年Jansen and Wu发表在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的文章指出:在1978年,中国人每增加一年的在校教育,收入就能净增长 2%。这个增长率一直保持增长趋势:1985 年为 3.5%,1990 年为4.5%,1995 年为 5.5%,2000 年为 6.6%,2005年为 7.7%。换句话说:如果十几年前你接受了更多的教育,那你绝对有超强的就业优势。


但是,2018年发表在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的一篇文章,经比较分析发现:作为大学扩招的初期受益者,2005年的大学毕业还是没上过大学的毕业生(如高中生)工资的2.02倍。但是,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缩小到了1.82倍,这说明随着大学扩招十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已经缩小了。



对比来看,虽然大学学历就业优势在缩小,但大学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增长。下面这张图是2010-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从630万增长到1178万人,翻了将近一倍!换句话说:可能市场上早就不需要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了,所以学历才在贬值。但是人们还是没有办法,只能挤着考大学、只能靠这条路去翻身。








教育越过度、工作越不满


接着,我们来分析止“过度教育”的因果关联。其实,早在1970年代的欧美社会,过度教育的问题就发生了——个人受教育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了现有职业需求更新的速度。在当时,这也引起了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年轻人群体的担忧。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Richard B. Freeman最早在1976年出版了《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Freemand教授研究了高等教育扩张时期(1967-1976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回报下降问题,指出要从教育程度和生产力、工资回报方面角度理解,并认为教育投入会存在上限


*Richard B. Freeman教授


接着,社会学家接力继续开始研究过度教育。最直接的研究是关于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如果你都学到研究生了,再去做一线操作员,工作满意度会大打折扣。一般来说,我们可能高学历人才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得好,但实际不然。已经不乏有一些社会学研究指出,在过度教育情况下找到的工作,由于人们对工作不满意,所以生产力并不会提升


毕竟,人们上了大学,工作和生活期望就会提升,但市场并没有准备好给予相应的职位和尊重。


我们来看看韩国的案例就知道了。和中国类似,韩国的1980/1990年代,既是大学生教育回报率急剧下降的时期,也是大学扩招的时期。到 20世纪末,韩国几乎有 80% 的学生都能上大学了。但是,大学教育最直接影响了女性——很多女性第一次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但是,市场并没有给女性高技能人才很多岗位,结果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只得从事较低社会地位的工作,导致女性也对工作现状颇为不满,同时也浪费了社会人力资源,无法提升整体生产力。



哪些国家陷入了“过度教育”?


同时,我们回答“过度教育的陷阱”也要有情境比较方法。我们要多看一个数据。


理解过度教育,不能光看后果,也不能光看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数,还要看不同国家的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之间的匹配关联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很少,但劳动力市场也没有那么多高技能岗位,那么过度教育也就不容易发生。但是,现在随着大学和硕博毕业生不断增长,市场上可能没有那些多提供高学历或各类专业岗位的工作,这时候你不得不”向下就业“,于是就容易导致过度教育问题。


因此,“高等学历、向下就业”,反映了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之间的匹配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做了这方面的测量和比较,可以看出欧洲有些国家已经是“过度教育国家”,但也有些国家已经避免了过度教育问题。


下面左右有两组数据。左边是欧洲各国中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分布。其中,淡色是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越排在上面的国家说明该国的大学生越多。右边是欧洲各国的高技能职位(深色)和低技能职位(浅色)的分布。越排在上面的国家说明该国需要低技能职位越多。



哪些欧洲国家是过度教育国家呢?以西班牙和爱尔兰为代表,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比例较多(高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但TA们从事高技能工作的工人比例相对较低。


哪些欧洲国家避开了“过度教育”问题呢?以捷克和德国为代表,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比例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从事高技能工作的工人所占比例也低于平均水平。


奥地利是个反例——不用太多教育都能找到高技能岗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的数据远远低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但从事高技能工作的工人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说明这个国家不太可能内卷,过度教育也不容易发生。 



职业教育是解决“过度教育”问题的出路吗?


我们继续做情境比较,并且在比较中继续分析因果关联和精确描述。关于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那些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不容易产生“过度教育”问题。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瑞士),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可行替代方案,因为职业教育直接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标准和分类,让你想过度教育也不太可能!


对比来说:高等教育中的那些专业门类(社会学、政治学等等)无法对应到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也难以实时动态调整。反过来,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门类可以直接对应、及时调整,这样就容易解决“学习的技能用不上”的问题。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大学教授Valentina Di Stasio等人2016年在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发表过一篇文章,就分析了职业教育的差异如何影响了过度教育



该研究团队发现,在职业体系薄弱的国家(如爱尔兰或爱沙尼亚),过度教育的程度更严重。但是,在职业体系强的国家,如瑞士、捷克,过度教育就不那么严重。


下图中,x轴是职业体系指数,y轴是过度教育年限。图中各个字母和方块,是各个国家,比如IRL是ireland(爱尔兰)。



不过,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就说职业教育全都有利于避免过度教育。因为谁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也是比较政治经济学经常喜欢研究的问题。


比如,在美国、英国这样职业教育体系不发达的国家也搞职业培训,但主要由雇主(而非国家教育体系)提供。所以,学生也没办法在找工作之前就习得很好的职业技能,最后还不得不卷高校的学历、通过过度教育的方式来找工作。但是,德国较好地形成了国家、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职业培训合作关系,又促进企业长期雇佣员工,激励企业向员工培训内部的、专用型的技能,才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有益面向 


荐读文献:

  • Capsada-Munsech, Queralt. 2017.“Overeducation: Concept,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Sociology Compass 11(10)

  • Di Stasio, Valentina, Thijs Bol, and Herman G. Van de Werfhorst. 2016. “What Makes Education Positional? Institutions, Overeduc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Jobs.” Research in SocialS 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3:53–63.

  • Hannum, Emily, Hiroshi Ishida, Hyunjoon Park, and Tony Tam. 2019. ‘Education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Postwar Expans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5(1):625–47. 

  • Mok, Ka Ho, and Jiwei Qian.2018.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Youth Transition: Skills Mismatch, Informal Sector Job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31(4):339–52. 

  • Peter Hall等编,《资本主义多样性》,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

最难年关:就业难、考研难、父母沟通难

毕业答辩差点被毙,实在不想改了,这个学历我非要不可吗?

如何一键终结社畜生活?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75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