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眼科空间
传播眼科最新学术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州日报  ·  春节这八天,福州成“顶流”! ·  4 天前  
福州日报  ·  春节这八天,福州成“顶流”! ·  4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74岁刘晓庆,突传消息! ·  4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74岁刘晓庆,突传消息! ·  4 天前  
混在邯郸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混在邯郸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眼科空间

光学相干层析血流成像的读片常识及要点

眼科空间  · 公众号  ·  · 2018-04-02 21:00

正文

本文原载于《 中华眼科杂志》2017年第5期

光学相干层析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在平面(en face)OCT的基础上,采用分频幅去相关血流成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 SSADA)方法 [1] ,无创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形态及变化的新技术。目前,OCTA已应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病变 [2] 、脉络膜新生血管 [3]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4] 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等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充分了解OCTA的操作技术特点,掌握OCTA的图片特征及读片要点,才能更好地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提高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

一、了解OCTA的原理

OCTA本质上是OCT技术的衍生,而SSADA是一种应用于OCTA,提高图像质量的演算方法,检查者必须明白其成像的原理和特征,才能合理并清晰地对图像进行系统分析。

在正常状态下,血液是流动的,不同时间点通过同一截面的血细胞不同。SSADA通过对同一截面进行多次B扫描,将多幅图像中有差异的像素点(血流)保留,并去除无差异的像素(组织),即完成去相关步骤。而分频幅是对图像清晰度增强的演算方法,将原始的图像分为不同的频谱去除图像噪声,再将其合而为一。与其他演算方法比较,分频幅在去除图像噪声的同时又可最大量地保留细节,使原始的图像资讯不至于丢失 [6] 。分频幅演算后,不同位置B扫描的去相关图像经过位置校正,可确保无错位。最终,软件将所有的B扫描合并,从而得到完整的三维去相关立体图像。检查者可以选择观察不同层面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结构形态,并根据实际需要观察的目标深度和层面厚度进行细微调整。

二、认识OCTA与传统眼底血管造影的不同之处

OCTA的图片看似与传统眼底血管造影图片类似,但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临床医师不能将分析传统眼底血管造影影像的方法生搬硬套用于OCTA的图片,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OCTA与传统眼底血管造影的差异以及两者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将两者结合,方能更好地将OCTA应用于各种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疾病的诊疗中。

1.OCTA检查便捷:

OCTA的图像来源于组织本身,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因此,OCTA图片的获取无创且方便快捷,可在每次就诊时均进行OCTA检查,有利于对疾病变化进行随访观察。此外,对于那些不宜行FFA或ICGA检查的患者也可以行OCTA检查 [7]

2.OCTA可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网络及其血流:

尽管FFA检查可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但其无法显示全部的血管,如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 [8] 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9] 。而使用OCTA,可以获得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网络的三维图像,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血流,观察视盘周围毛细血管网和内、外层视网膜血管丛 [10]

3.OCTA无法评估血管的渗透性:

OCTA仅显示血流形态,无法显示传统FFA的渗漏、积存或着染等现象 [11] 。然而,正是因为无法显示上述现象,OCTA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异常微血管的结构。

4.OCTA可明确血管的位置:

由于与蛋白的结合率高且入射光的波长较长,故ICGA可以显示RPE下血管。然而,吲哚氰绿的对比度低,无法明确显示血管的准确位置。OCTA可以分层显示RPE下的血管,不仅能够明确血管的位置,而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12]

5.OCTA在不同时间获得相同图像:

传统眼底血管造影为动态检查,其成像时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3] ,通过比较血管充盈时间,以获得患者视网膜的血流信息 [10] 。而OCTA是静止的,在不同时间可获得相同的图像。

6.OCTA扫描范围有限:

目前OCTA在后极部的最大扫描范围为8 mm×8 mm,观察周边视网膜病变还需依赖传统眼底血管造影。

鉴于OCTA和眼底血管造影各自的特点,两者应用于不同眼底疾病的诊断。对于累及周边部视网膜和影响视网膜血管屏障功能的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能够发现周边部的无灌注区、新生血管、视网膜血管壁异常,其检查结果对于治疗时机的选择和疗效评估极为重要。受到扫描范围的限制,OCTA不能很好观察周边视网膜,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后极部病变,尤其新生血管类疾病,OCTA可以清晰显示异常血管的形态、层次及位置;并且因为是无创检查,可以重复检查以动态观察异常血管的变化,因此OCTA对于此类疾病的随访极为重要。

三、理解伪影的来源对于正确读片至关重要

OCTA在成像过程中,伪影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了解伪影的来源,准确区分伪影和真正的血流信号,对于正确读片至关重要。OCTA中的伪影有多种来源,包括图像获取过程中产生的伪影、眼部组织本身结构特点导致的伪影、眼球运动相关伪影、图像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伪影及投射伪影等。

1.图像获取过程中产生的伪影:

OCTA的图像获取依赖于在同一位置进行多次扫描,因此对扫描速度要求较高。当提高扫描速度时,图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在图像获取过程中产生伪影。为了提高图像质量,OCTA需要具有比结构OCT更快的扫描速度。

2.眼部组织本身结构导致的伪影:

OCT光波在RPE的色素和紧密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网中会发生散射和衰减;此外,屈光间质混浊,如白内障、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出血等,均会引起OCTA信号衰减,使临床医师无法判断该区域是否存在血流(图1)。

3.眼球运动相关伪影:

心动周期、呼吸、震颤和微小扫视运动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出现轴向运动,从而产生伪影(图2)。

4.图像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伪影:

为了减少低信号或噪音引起的假血流伪影,OCTA常通过掩饰处理或阈值处理方法删除低信号或噪音,因此只有足够强的信号才能形成OCTA血流图像。当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发生萎缩时,脉络膜深层血管的信号增强,使得原本没有血流的RPE层呈现出脉络膜血流。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通常OCTA会对获取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并参照Bruch膜或其他层次对视网膜脉络膜进行分层。但在病理情况下,如黄斑水肿、视网膜下出血等,正常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而出现分层错误。分析图像结果前,需要手动调整分层错误(图3)。

5.投射伪影:

投射伪影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在所有血管结构下形成,因此了解投射伪影的产生原理对于准确进行临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光通过血管时可发生反射、折射或被吸收。运动的血细胞的反射光是OCTA成像的基础。然而,当光线穿过运动的血流,可能遇到血管下组织。当光线遇到RPE,可反射回OCT设备。因为血管中有处于不断变化的血流,因此穿过血管被反射的光线也在不断变化,形成类似血流的信号。因此,RPE上会看到类似视网膜血管的血流信号,此为投射伪影。OCTA中的投射伪影可来源于任何层次,视网膜血管层,甚至脉络膜血管层,只要在血管结构以下的层面,均有可能产生投射伪影。RPE层面由于存在色素,故在此层所能观察到的投射伪影最为明显(图4)。

尽管投射可影响OCTA的图像观察,但合理利用投射伪影,可更好地观察纤维血管性RPE脱离的新生血管形态,尤其在行抗VEGF治疗后,病变形成多个层次,即最内层为RPE,下方为新生血管,其下为纤维组织。当分层位置位于RPE下新生血管层所在的位置,在RPE层反射的视网膜血管会影响对新生血管的观察。然而,当将分层位置向下方纤维组织移动后,新生血管在纤维组织上的投影就可清楚显示,从而可以更为清楚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态( 图5 [12]

四、掌握OCTA的正常图像特点和读片要点

在读片过程中,首先应判断扫描模式和扫描范围。目前有黄斑区和视盘区两种扫描模式。黄斑区扫描范围包括2 mm×2 mm、3 mm×3 mm、6 mm×6 mm及8 mm×8 mm,视盘区扫描范围为3 mm×3 mm和4.5 mm×4.5 mm。扫描范围越小,图像质量越高,对细节的分辨率越好。检查者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扫描范围。此外,需要特别注意观察的层面,OCTA可以对立体图像进行自动分层,也可手动调节选取需关注的层面。读片时不可只关注血流en face图像,应该结合结构en face图像、横断面扫描图像,进行综合评估分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福州日报  ·  春节这八天,福州成“顶流”!
4 天前
福州日报  ·  春节这八天,福州成“顶流”!
4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74岁刘晓庆,突传消息!
4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74岁刘晓庆,突传消息!
4 天前
混在邯郸  ·  74岁刘晓庆,官宣!
4 天前
混在邯郸  ·  74岁刘晓庆,官宣!
4 天前
腾讯太空  ·  阿联酋计划2020年探测火星大气
8 年前
学生时代  ·  男/女生恋爱前后区别原来这么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