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庆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195年,五月初五的早晨,在绍兴隐居的陆游从梦中醒来,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71个端午节。古稀之年的陆游这个端午节过得非常得平静而充实。
当天,他写了一首关于端午节的诗,在诗当中我们能看到他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内容。头一句说“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重五就是端午,他住在小山村里边,石榴花已经开得非常的繁盛了。“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呢,头上还插了艾草。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大家看,在南宋时代端午这一天是要制作药材的,而且,大家要点丹。所谓的点丹呢,就是在额头点一个点儿或者是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为了防毒、为了驱邪,求一个健康平安的意思。
最后一句诗人说“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一直想着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端午的这一天呢,把小事、琐碎的事都忙完了以后,笑呵呵地就回屋去喝小酒了。其实,“一笑向杯盘”这一句,说得平静而略带心酸。
那从陆游这首诗当中,我们就看到了南宋年间老百姓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宋代其实端午的风俗就已经很发达了。北宋年间也有一个大诗人写了关于端午的诗词,这个大诗人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写的这个风俗跟现在的端午节的风俗就非常接近。他说“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你看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也有缠五彩线的,就是为了避五毒,也是求一个健康吉祥的意思。
而且有规矩,缠五彩线的时候被缠的人是不能说话的。一般都是给小孩缠,小孩是不能说话的。而且,这个五彩线以后不能乱扔乱放,要扔到水里边去。
那没有水怎么办呢?你看山东有些城市,比如临沂,人家开发出的方法就是没有地上水有天上水,下雨天把这线剪断了,然后扔出去,这其实就是让那些瘟疫、灾星随着流水走的意思。
苏轼接着写,“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你看门上面搁艾草搁菖蒲,天上还要放风筝。“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这一天要吃粽子,不过大家注意,过去的粽子跟现在的粽子还有一点点区别。
春秋时期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这种食品被称为叫“角黍”,角黍平时也可以吃。一直到了近代,人们才把角黍跟端午节建立联系,成为端午的标准食品,不过那时候都是茭白叶包的。
南北朝时期开始有肉粽了。到了宋代,粽子里面就开始加果品、加蜜饯了。一直到了元代和明代,人们才开始用苇叶代替茭白叶,所以宋代的粽子跟我们现在的粽子还是有一点儿区别的。
接着苏轼说,“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要赛龙舟,要祭屈原。所以,民间的标准说是端午节就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不过为这事,闻一多先生专门写了《端午考》,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搜这篇文章。
很多人都考证是先有端午节的。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夏商周就已经有端午节了,它恐怕是南方少数民族祭祀图腾、送瘟疫的一种仪式,也赛龙舟。后来,人们才把端午节跟伟大的爱国诗人建立联系。
最早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有一个叫吴均的人,他写了《续齐谐记》,这里边才记载了五月端午这天,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人们就约定俗成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了。
端午还有一个习俗,你看陆游也喝酒,这苏轼也喝酒,端午节这天人们要饮酒,而且往往会饮雄黄酒。大家知道,著名的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故事,就是白娘子不小心喝了酒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
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现在已经不喝了,因为雄黄加热之后会产生砒霜,对身体不好。我们是把雄黄酒洒到屋里边。之所以喝或者使用雄黄酒,是因为人们认为端午这一天是最毒的一天,称为五毒日。毒气、毒虫都要出来,用雄黄酒可以克制毒气和毒虫。
所以我们老家还有端午节早晨要早早地在太阳出来之前走到野地里边去避毒气的风俗。回来的时候,在门上放艾,耳朵上插一个艾条、艾草,这样就能避毒气。
人们认为端午节这一天不光有毒气、毒虫,而且这一天生的人是毒人,要克父母。历史上这天生的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孟尝君田文,另外一个是宋徽宗赵佶。
因为是五月初五生的要克父母,所以这宋徽宗从小就是在宫外养大的。你看他封的王叫端王,那个端就是端午的端。不过宋徽宗对这个生日很忌讳,后来就改成了十月初十——俩五改成俩十了。确实他没有克父母,但是他克了整个的国家。
我们翻翻宋徽宗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个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他什么都会、什么都好,就是不会当皇帝。偏偏就让他干自己的短板,就让他当皇帝,所以给自己带来了悲剧,给国家带来了灾难。
宋徽宗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不能光看家庭、光看背景。拼爹是不靠谱的,得看一看他本人的擅长,看一看胜任特征。
什么是精彩的人生呢?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高高兴兴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端午节来了,我代表九思书院和平讲平说全体成员,祝大家节日吉祥,快乐安康!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