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腺癌新药研发领域在过去十余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最初紧跟国际研究步伐和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到近年来不断涌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成
果,我国乳腺癌研究已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HR阳性乳腺癌患者在过去主要依赖于内分泌治疗,并强调序贯使用,即一种内分泌药物失效后换用另一种。但CDK4/6抑制剂的问世改变了这一治疗格局。我们团队牵头了国内首个原研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的III期临床研究(DAWNA-1研究),此项研究对比评估了达尔西利或安慰剂联合氟维司群在HR+/HER2-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表明,达尔西利联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长于安慰剂联合组,研究成果已在
Nature Medicine
上全文发表
[1]
。
图2 DAWNA-1研究
基于DAWNA-1研究,我们团队进一步主导了达尔西利应用于一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DAWNA-2研究),旨在评估达尔西利或安慰剂联合来曲唑/阿那曲唑一线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达尔西利联合方案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联合方案,其结果见刊于
Lancet Oncology
杂志
[2]
。DAWNA-2研究结果不仅改变了国内的诊疗指南,还被评为“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临床医学领域)”。
图3 DAWNA-2研究
我们团队还牵头了一些关于克服CDK4/6抑制剂耐药的临床研究,例如探索HDAC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疗效的III期ACE研究和mTOR抑制剂联合AI疗效的II期MIRACLE研究。其中ACE研究证实,西达本胺联合依西美坦相比依西美坦单药能显著改善绝经后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PFS。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H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增添了新选择,也对我国的临床诊疗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学者近年来也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开展了诸多重要研究,其中最重磅的当属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相关研究。我们团队主导了国产原研TKI吡咯替尼的一系列研究,其中I期临床研究(NCT02361112)首先揭示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II期临床研究(NCT02422199)随后头对头评估了吡咯替尼或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128例紫杉类、蒽环类和(或)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证实吡咯替尼联合组的中位PFS获益显著优于拉帕替尼组。
这两项研究成果均见刊于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杂志
[3,4]
。后续在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III期PHOEBE研究中,观察到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延续了之前研究在PFS上对比拉帕替尼的显著优势,并在
Lancet Oncology
杂志上发表
[5]
。
图4 PHOEBE研究
目前,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紫杉类(THP)方案是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患者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我们团队牵头的多中心、III期PHILA研究评估了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紫杉类(PyroHT)与安慰剂+曲妥珠单抗+紫杉类(HT)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中的效果。研究显示,PyroHT组与HT组相比经研究者评估和独立专家委员会评估的中位PFS均延长1年多,成果荣登顶级医学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6]
。吡咯替尼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和一线治疗领域的研究方案已被纳入国际晚期乳腺癌诊疗指南(第六版和第七版),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图5 PHILA研究
此外,我们团队正积极推进双抗类和ADC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晚期二线、一线、术后辅助及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令人期待,将为我国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质治疗选择。
我们作为国内率先探索铂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团队,证实了此类药物在TNBC一线治疗中较传统化疗具有显著的疗效优势。国内同行在TNBC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铂类药物的重要疗效价值,尤其是在携带BRCA1/2突变的患者中更为突出。
免疫治疗与ADC药物等新型治疗手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TNBC患者的治疗选择。例如我国学者主导TORCHLIGHT研究证实,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类方案在PD-L1阳性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具有优异的疗效。另外,国内学者发表在
JAMA
上的CamRelief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优于单药化疗。这些研究不仅为TNB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还推动了免疫治疗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但免疫治疗仍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不同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疗效存在差异,PD-1与PD-L1抑制剂的疗效也可能存在区别,给药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心肌炎、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同时也需要研究者高度重视。
TROP2 ADC在中国ADC药物临床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例如我们团队牵头的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的OptiTROP-Breast01研究和戈沙妥珠单抗(SG)的EVER-132-002研究(TROPiCS-02亚太桥接研究)。其中,OptiTROP-Breast01研究证实SKB264相较于医生选择的化疗能显著改善晚期TNBC患者的生存预后。该研究结果已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近期将在
Nature Medicine
杂志上正式发表。
图6 OptiTROP-Breast01研究
总体而言,中国乳腺癌新药临床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展望未来,我国乳腺癌临床研究仍需积极探索乳腺癌新靶点药物,优化现有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安全
性,寻找能够预测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生物标志物,并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同时期待国内同行能够加强合作,携手推动更多中国原研药物造福国内患者,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