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很早就提出了世界体系的形成不是500 年,而是5000 年的看法,但他指的是旧大陆西部各个古代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横跨欧亚东西方的世界体系则开始于近年来逐渐清晰的青铜时代全球化时期。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开始在欧洲东部肇始于颜那亚文化(Yamnaya Culture)的兴起和扩张,这也是印欧语系的形成时期。在亚洲西部则是与颜那亚文化有直接关系的萨彦—阿尔泰地区阿凡纳切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的形成和扩张。现今中国版图内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也是阿凡纳切沃文化带来的,年代接近公元前3000 年,此时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中晚期之交。但阿凡纳切沃文化并不是以中国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传统,因此学术界迄今也没有以新疆北部出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
以考古学定义的青铜时代全球化是指欧亚大陆在青铜时代出现的包括技术和观念在内的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人群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变化。但旧大陆青铜时代在东西方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铜时代全球化也因此对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目前的证据中,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等作物以及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和以冶铜为主的冶金技术,以发源于西方的作物和技术向中国传播为主,当然也有原产于中国的粟(黍)类作物向西传播的事例。但这些作物和技术的传播究竟始于何时,是偶然的传播还是基于东西方文化长期的交流,这些作物和技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新石器时代社会分别产生了多大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公元前3000 年开始,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逐渐发展并生成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而且开始出现进一步向西和向北扩展的趋势,如内蒙古中南部的海生不浪文化、陕北的泉户二期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等。马家窑文化向南扩展到川西北,向西出现在河西走廊。但在这些文化中发现的来自西方传统的因素很少,有一些线索也存在争议。如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现的青铜刀被认为可能是齐家文化时期的,其他一些早期的发现也各有各的问题。西北地区最早的绵羊(或山羊)和黄牛分别发现于天水师赵村和民和核桃庄遗址,出自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年代不早于公元前3000 年,但数量很少,难以评估。北方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泉护二期)出土的动物以野生为主,家养动物只有猪和狗,比例一般也不到40%,还是以狩猎野生动物为主。早于公元前2500 年的小麦证据难以据信。目前还没有出现新疆北部的阿凡纳切沃文化与上述仰韶晚期文化接触的迹象,因此即使在公元前3000~前2300 年有零星的交流也是不稳定的,更无法估计在当时的文化和生计中起到什么确定的作用。
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小麦在山东和河南已经有普遍的发现,据赵志军统计有日照两城镇、聊城教场铺、胶州赵家庄、烟台照格庄、章丘马安、蚌埠禹会村、博爱西金城、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邓州八里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洛阳皂角树等遗址,但每个遗址所见数量不多,在农业遗存中所占比例极小。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和新疆却有更为集中的发现,其中年代最早的小麦见于马厂文化—四坝文化过渡期的西城驿遗址,其他也大都在四坝—齐家文化时期,如民乐东灰山、金塔火石梁、缸缸瓦、大通金蝉口、罗布泊小河、古墓沟和和硕新塔拉等遗址。有可能是大麦的线索则见于东灰山、西城驿和陶寺晚期。绵羊和黄牛也普遍见于海岱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陶寺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多个遗址,王城岗、新砦、陶寺和二里头四个遗址的统计情况表明,龙山文化时期绵羊和黄牛的最小个体数可以达到10%,二里头文化时期则达到20%~30%。在西北、北方和燕辽地区,这个数据的比例还要高一些,喇家遗址可鉴定标本数绵羊为48.11%,山羊为0.46%,黄牛为16.72%。朱开沟遗址的绵羊与猪的数量几乎相当,占三分之一强。大山前遗址的牛和羊占肉食动物的比例为40%(猪为47%)。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家马发现于约距今4000~3600年的甘肃地区。原产于中国的粟(黍)作农业出现在中亚地区也约在公元前2000 年。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铜器以及与冶铸相关的遗物目前已经发现上千件,西北地区出土的数量最多,出土的地点也最普遍,其次是中原地区,再次是北方和燕辽地区,山东地区最少,约20 件。这些铜器绝大多数出自二里头文化时期,龙山时期的数量不多,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只有小件铜器。而下王冈和新砦有铜容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陶寺中晚期出土的5 件铜器,包括环、铃、盆、齿轮形镯和蛙,这些铜器的器形独特,看不出外来的影响,表明中原地区已经掌握了铜器冶铸技术。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无疑形成了当地的冶铜业体系,但相关遗物的发现却远不如西北地区的数量多,而且从新疆东部的天山北路到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地区的朱开沟文化和燕辽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见的铜器均与草原地带的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 -Turbinno Culture)和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Culture)有关。赛依玛—图尔宾诺青铜矛甚至出现在山西和河南西部的淅川下王冈。此外,在天山北路、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峁遗址所见的金器、权杖头、石人像等有中亚和草原地带的影响。
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新疆北部地区连续发现发源于萨彦—阿尔泰和中亚地区的奥库涅夫文化(Okunevo Culture)、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罗布泊地区分布着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小河—古墓沟文化,墓葬中所见人种有印欧语系的来源,林梅村认为他们属于受赛依玛—图尔宾诺文化排挤,自北疆南下的切木尔切克人的文化。同时,新疆东部哈密地区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马厂文化的踪迹,到四坝文化时期,天山北路墓地可见稳定的聚落并持续发展。四坝文化西城驿遗址的土坯房屋、齐家文化喇家遗址房屋的壁炉等受到了中亚地区绿洲农业聚落的影响。从中原地区经甘青向西至新疆的丝绸之路上在这一时期有定居聚落的发现,成为稳定的青铜时代全球化形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