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至今已有26年。多年来中国公众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吗?
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达到经济和军事的双巅峰,尤其军事力量超越美帝,一直保持对西方的全球进攻态势。那时候苏联的军事力量把整个西方搞得精神都快崩溃了。等苏联的光芒在1990年熄灭时,人们才发现苏联是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一起燃烧,才发出那令人目眩的光芒。
然而苏联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除了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美国等西方势力操纵油价对苏联经济造成的伤害。如果看看苏联在上世纪60~90年代的经济走势曲线图,在参照这一时期的能源价格尤其是油价的走势图,你会发现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起伏跟现在的俄罗斯没啥区别,都是随着油价的涨跌发展的。
苏联耕地面积远超中国,和美国一样是中国的2.5倍之多,而且还有庞大的牧区,面积也超过中国,而人口只有中国四分之一,居然发生了食物供应困难,需要依赖进口,还被卡了脖子,这完全是体制问题。
1980年,因苏联入侵阿富汗,卡特政府于1980年1月4日宣布对苏执行粮食禁运政策,随后主要粮食出口国加拿大、欧盟也开始禁运。而这时恰逢苏联自1979年起连续7年粮食歉收,对其国民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1982年苏联国庆节期间,莫斯科的多数大型国营食品店都没有黄油(就是纯奶油啦)和奶酪出售。只在小型食品部能买到,但每人只限400克,并要排长队。肉、蛋和香肠的供应也是如此。据报道,由于食品缺乏,当时苏联每个家庭平均每天需要两小时去排队购买食品(在俄罗斯排队,笔者深有感触,90年代初曾经排队2小时只买到两三公斤土豆,因为市场实在没啥东西)。
黄油和大炮是个两难的选择,戈尔巴乔夫选择了黄油,最终也导致苏联解体。如果当年戈尔巴乔夫选择大炮,也一样会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导致,但来自外部的颠覆也是重要因素,其中就原油价格是促使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1967年11月,苏共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红场演说中,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苏联这个对外宣称发达社会主义的底气,并非其经济发展有多好,主要原因是石油和能源产出获得的收益。
1971年初,国际石油只有1.8美元/桶,1973年初涨到2.95美元一桶,到1973年的年底突破12美元。1975年苏联石油产量超美国,至1979年成为第一大产油国。这段时间,苏联因为产能的增加和原油价格的坚挺,从国际市场上收获了巨量的石油美元,再加上苏联红军的强大武力,这个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表面上异常强大,四处对外扩张,与西方国家搞对抗。
1981年,国际油价格继续坚挺,一度高达39美元/桶,这时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完全不把欧佩克的限产措施放在眼里,产量连年增长。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在开始实施遏制苏联的战略,一是把苏联引上与美进行军备竞赛的快车道,从经济上消耗苏联国力,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二是通过施压对欧佩克施加压力,促使其增产,使世界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切断苏联军备竞赛所需资金来源,从而拖垮苏联经济。
美国的这两手措施非常有效,1985年,在美国怂恿下,沙特阿拉伯指责苏联、墨西哥等产油国无限制开采,决定不再捍卫欧佩克价格,迅速提高产量,追回市场份额。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85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其它石油出口国纷纷效仿。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油价下跌,苏联首先在军控领域屈服。食品短缺迫使苏联动用大量外汇进口粮食,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恰恰把粮食作为战略武器来要挟苏联,意图迫使苏联在久拖未决的《中导条约》谈判上做出重大让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曾叫嚣:“克里姆林宫必须要用核导弹来换口粮”,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战略非常成功。 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原油价格急剧下降,其后长期低迷,使主要以出口石油换取外汇,再用那点可怜的外汇进口粮食的苏联经济越发的雪上加霜,陷入恶性循环。5年后苏联人的肚子终于挺不住了。1985年,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积极的叛徒戈尔巴乔夫上台,随即重启中导条约谈判,苏联作出令美国和西欧始料未及的重大让步,全盘同意美国坚持的必须将射程在500-5500千米中程和中近程导弹全部销毁的要求,于1987年12月美苏签订了《中导条约》。
世界石油产量猛增,爆发了战后国际石油市场最惨烈的价格战,石油价格暴跌,到1986年跌到只有12美元每桶。至1990年一直压在20美元/桶以下。据当时计算,石油价格每桶下跌1美元,苏联每年外汇收入就要减少5-10亿美元。天然气的价格也与石油价格挂钩,因此苏联出口天然气的收入也减少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莫斯科收入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
军火是苏联继能源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军火出口到了中东国家以换取美元。由于油价暴跌,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46%。结果,苏联军火销售量在1986年减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亿美元硬通货。
由于油价下跌,使得苏联经济雪上加霜,致使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美欧则享用了低油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红利。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尽管与西方存在"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但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到了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其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则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的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
80年代的苏联实质上已经沦落为一个依靠石油换取食物的落后国家,工业体系完全为军工服务,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完全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经济结构失衡,工业技术工艺落后。苏联在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23%,到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
所有这一切,导致苏联人民在整个80年代饱受生活物资短缺的痛苦。苏联经济接近崩溃、民间怨声载道,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随后1991年苏联解体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操控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就能如此轻而易举的打垮诸如苏联、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而针对同样是大国的中国,而且能源极度依赖国际输入的中国,美国为何不强力出手,抬高能源价格,整死中国呢。这个跟中国政治、经济的总体抗风险能力有关,美国人认为使用货币攻势和能源策略,来对付中国这样的经济巨人,而且是工业经济巨人(中国的工业产出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会是伤及自身的双刃剑。
你听说过出口衬衫和袜子的价格下跌会严重打击中国经济么?中国面对美国的能源攻势,有好多破解招数,通过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多元化布局世界能源市场,都能缓解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相对来看,中国因为其强大的工业优势,是可以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位于全球国家、民族、经济市场竞争的高端,我们就是19世纪的英国。中国真正要警惕的是"自毁长城",例如抽血机般的房地产行业,让中国工业流动资本近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综上,中国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展动力都与苏联完全不同,也不存在苏联那种顽固而明显的弱点。中国军力的发展也与经济实力相适应,而且还有继续提高国防建设投入的潜力。
温馨提示: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稿,选题、内容、题材不限,文章、漫画、视频均可。
关注国际时事热点,致力爱国主义国防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末广告为腾讯平台统一配送的,您的每一次点击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点收点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