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7
日,万科集团发布了
2016
年年报。报告显示,万科物业引入了两家战略投资者:博裕资本与
58
集团。以增资完成后的万科物业总股本为基准,博裕资本以其管理的基金认购
25%
股权,
58
集团以其下属公司认购
5%
股权。
本次增资完成后,万科物业的注册资本变更为
665079365
元,万科集团所持万科物业的股权比例变更为
63%
。
中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平台,与中国综合实力位居榜首的地产商旗下物业公司的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随着新美大和京东到家退出,泛社区O
2O
服务市场里,
58
到家作为目前最大的流量平台,在台面上似乎已无竞争对手。然而,
一直困扰58到家的难题没有解决
。平台大,种类繁多,
伴随而来的是承载不动的服务能力和巨额亏损的负担
。
58
到家的服务困境
58
到家CEO陈小华将
2016
年定义为
58
到家的品牌年,投入的
3
亿多美元,都贡献在了巨额的广告投入。地铁站、公交站牌和电梯广告里随处可见的明星广告,除了打响了
58
到家的品牌知名度,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能力匮乏带来的高投诉率。所以在
2016
年下半年,
58
到家一反上半年的高调,默默地收起了随处可见的广告牌。
到家服务是一个极具本地化属性的服务类型
。几个核心的关键点在于,依托地理位置建立的服务能力,凭借专业性沉淀的用户,和以信任、口碑建立的服务品牌。
58
到家一开始定位自营,正是出于对服务能力的把控。但渐渐发现,自营业务在本地化属性极强的到家服务业态下,太重!服务范围的增长意味着极大的成本增长。边际效益无从谈起。于是在
2014
年
4
月正是宣布平台话运作,引进除了
家政保洁、丽人美甲、搬家速运三大项自营服务以外的月嫂、化妆、洗车等平台服务。
但是大而全不能解决核心问题,反而将需要深耕服务的到家服务矛盾扩大化了。
泛社区的到家服务,绕不开的坑就是物业公司
。可以看到,
58
到家一直以来维持的稳定业务都在巧妙地绕开物业的管控。家政、美甲、搬家等服务,都是在业主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服务到家。即便如此,在很多城市的小区,也有穿着
58
到家制服的服务人员因为物业的监管而不允许被进入小区。
毕竟外来人员进入小区,是物业所管控的范围。同时其中也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
而像维修等需要携带大型工具的服务,更是在
58
到家的平台增长十份缓慢。打开
58
到家的主页可以看到,目前为止平台提供的到家维修业务,也仅在北京地区可用。以上种种,都与
58
到家誓做到家服务平台的理念相悖。
万科物业的上市故事
随着彩生活、中海、碧桂园、中奥到家纷纷上市,万科物业也想搭上这趟列车。
2016
年
9
月,万科宣布万科物业与万科集团已完成业务分拆,
目前万科集团与万科物业是控股关系,而两者关联交易的比例也在迅速降低,为独立上市做积极准备
。
有业内人士称,万科物业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疯狂的地盘扩张,通过各种形式获得非万科地产的物业委托权。到
2016
年
6
月底,万科物业管理的合同面积的约
2.7
亿平米。来自万科地产的和其他开发商的比例是
1:4
。
然而,上市需要的想象空间,仅从物业管理费赚取的低毛利率很难将故事讲圆。万科
2016
年全年业绩报中,物业服务全年的营业收入约为
42.6
亿,营业成本
33.2
亿,全年盈利
9.4
亿,营业利润率
17.22%
。虽然营业收入有着
43.42%
的高增长,但是于此同时增长的还有
45.35%
的营业成本。
虽然一直坚称物业管理的价值在于品牌和服务本身,绝不在增值业务上赚钱,但是是否因为上市的需要,故事版本已经不同?
强强联手?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