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虎讯 2月28日消息,今日,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金融虎注意到,截至2018年12月,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到1.51亿,网民使用比例为18.3%,较2017年的1.28亿用户规模增长17.5%。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年增长率为10.7%。
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网上预约专车/快车用户规模增速最高,年增长率达40.9%;在线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用户规模年增长率达29.7%;网上外卖、互联网理财、网上预约出租车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也取得高速增长;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使用率高达78.2%,2018年下半年用户规模增长率达9.1%。
在互联网理财方面,2018年,金融领域先后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多个行业政策文件,提出打破金融机构刚性兑付、收紧货币基金“T+0”赎回额度、降低银行理财投资门槛等多项政策。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理财市场形成新发展趋势:一是“宝宝类”货币基金理财产品规模得到有效控制,货币基金发行规模、交易规模持续降低,余额宝等超大型理财产品接入多个货币基金产品,通过分流实现“瘦身”;二是银行理财投资门槛明显降低,结合流动性和收益率优势,“T+0”银行理财逐步成为“宝宝类”基金的有力替代。上述市场新变化表明行业逐步朝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降低理财市场规模过大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促进资金回流银行,有效提升资金社会利用效率。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6.00亿,较2017年底增长13.0%,网民使用比例为72.5%;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占手机网民的71.4%,年增长率为10.7%。
在网上支付方面,2018年国内网络支付市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行业竞争依旧激烈。银联、商业银行加大支付业务布局力度,在不断优化自身产品体验的基础上,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展开正面争夺,其中银联的“云闪付”产品上线一年内用户量突破一亿;第二,支付场景不断延伸。网络支付应用在公共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突破,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三线及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引入手机网络支付应用;第三,支付方式更为多元。继扫码支付普及后,基于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的无感支付[21]进入到成熟商用期;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指纹识别支付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支付更加高效、便捷。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企业加速国际市场开拓,不断发展跨境支付和境外本土化支付业务。在游客跨境支付方面,我国企业已在全球多数旅游热点国家布局,集餐饮、游览、购物、出行和退税等场景为一体的跨境支付体系逐步搭建成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分别在4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合规接入。在海外居民支付方面,我国企业通过资本、技术注入等方式,已在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运营本土化数字钱包产品,并开始在非洲地区部署移动支付业务。
报告还披露了关于区块链的发展情况。在企业数量方面,截至2018年6月,美国、中国、英国区块链企业数量分列前三位。我国共有298家公司活跃在区块链产业生态中,区块链企业数量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其中北京以175家区块链企业数量排名第一。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省市相继发布区块链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快推进我国区块链产业布局。2019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区块链信息服务活动,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国内很多公司仍基于以太坊(Ethereum)等国外开源架构进行区块链平台开发和应用部署,同时,区块链底层技术和架构的自主研发日益受到重视,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蚂蚁金服、腾讯、百度、京东等企业已经积极开展区块链技术自主研发,加强区块链网络基础架构系统建设。
在应用落地方面,区块链技术在票据、电子存证、食品供应链、跨境支付、电子政务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2018年下半年,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问世,成为我国首个“区块链+发票”的落地应用;北京互联网法院推出“天平链”平台,用于存储案件证据,保证数据真实性和隐私性;蚂蚁金服、京东相继使用区块链推出生鲜食品从生产到超市的溯源服务平台,以提升食品供应链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银行通过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成功完成河北雄安与韩国首尔两地间客户的美元国际汇款;济南高新区上线试运行智能政务协同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政务外网与各部门业务专网的互联互通、在线协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截至2018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
截至2018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人,增长率为6.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2018年,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数字鸿沟”加快弥合;移动流量资费大幅下降,跨省“漫游”成为历史,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提升。
截至2018年12月,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8.0%和35.9%,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31.1%。
截至2018年12月,IPv6地址数量为41079块/32,较2017年底增长75.3%。
截至2018年12月,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7.92亿,网民使用比例为95.6%;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达7.80亿,占手机网民的95.5%。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75亿,较2017年底增长4.3%,网民使用比例为81.4%;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53亿,占手机网民的79.9%,年增长率为5.4%。
报告还显示,2018年11月,15-19岁年龄段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到59个;其次为20-29岁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为45个;20岁之后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少,60岁及以上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为28个。
在社交应用方面,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3.4%、58.8%,较2017年底分别下降3.9、5.6个百分点;微博使用率为42.3%,较2017年底上升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