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有时候只能炸成两半!这是李云龙曾经吐槽过的经典台词,那么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那么不堪吗?
1937年,全年抗战爆发随着华北、山东、山西、江淮地区迅速沦陷。但白山黑水到蒙古草原,从渤海之湾到黄河两岸,从烟波江淮到港澳琼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在丛林间、山脉里、平原中乃至城市里与侵略者进行着战斗,纵使国民政府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也绝不会抛弃自己的尊严。人类史上烈度最大,跨度最广的游击战争也就此展开。
国民政府下辖的各大军工厂被占领的被占领,西迁的西迁,抗日军民手中的武器变得十分匮乏。日军又对占领区严加管理,补充物资变得极为困难,而国民政府撤退时丢弃的战争物资也在抵抗者手中迅速消耗殆尽,形势十分危急。至于敌后游击队员们没有什么像样的重武器,有些连步枪都很缺乏,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手榴弹对日军进行有效杀伤。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以德国M24系列长柄手榴弹为模版,长长的大头木柄手榴弹。
而这些手榴弹则主要分为以巩式手榴弹为代表的制式手榴弹;以及土法上马,各抗日根据地自制的“片区造”。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围剿与反围剿时期, 国民政府曾大量购入德国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这显然引起了各级工厂的兴趣,纷纷简化仿制,生产的工厂以当时的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和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为主,形成流行的巩、汉、济、晋四种手榴弹式样。
这几种手榴弹的造型区别不大,结构主要区别是弹体结构和装药,以及引信结构。不过,和原本采用烈性TNT装药和脆钢弹体的M24不同,晋、济型采用黑火药和铸造生铁弹体,而巩型采用冲压弹体和钾梯炸药。当然,对于前线的士兵们而言,这些都是无所谓的细枝末节,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
整个抗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式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
97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非常不便。它的投掷距离和威力都不如巩式。不过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较小。它的装弹量只有50克TNT,使得爆炸力较弱。
早期八路军依靠回收废钢铁、弹壳等边角料进行熔铸来制造新的弹体,同时也回收战场上的哑弹拆解引信后重新进行组装,这些工作不仅危险而且产量低下,仅能解一时之急。
当然,那种制式手榴弹主要被应用于正面战场。深入敌后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可能获得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供给。于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建立自身的手榴弹制造和装备体系。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山自出铜铁、煤炭,为手榴弹的制造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至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成立军工部时,已经组建了兵工厂七座,有4个步枪制造所和3个弹药厂。太行山区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
1939年左右,在旅德华人抗日联合会的帮助下,八路军便逐渐掌握了制造钢制弹体的技术。同时,在爱国科学家和归国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他们成功制造出了硫酸,研制出多种烈性火药和硝基炸药。这是根据地自产兵器的重要一步。
虽然是半手工化的组装,但此时的黄崖洞等大型兵工厂,已经形成了外围钢铁厂弹体制造——兵工厂引信制造——炸药厂爆炸药制造——集中组装的生产线模式,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半流水线生产。1940年秋,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拉开了百团大战的帷幕。为了保证前线作战部队有充足的弹药供给,工人们一再地延长工时,谁也不愿把宝贵的时间用来睡觉。连续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挑战着每个军工战士的生理极限,有的战士累得走路都打晃;有的困极了,竟在材料堆上睡着了,怎么叫都叫不醒。“多生产一枚手榴弹,就等于多消灭几个敌人!”他们用惊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手榴弹月产量连续数月达到20万枚的奇迹!
大量的靠近晋察冀根据地的八路军的正规武装力量、敌后武装工作队、区小队和县大队使用这种手榴弹。他们活跃在日军后方,战斗在公路、铁路、城镇与村庄,一次又一次的予以日军重创。
这里需要纠正下电视剧《亮剑》给人带来的错误印象。实际上,黄崖洞等正规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产品质量并不比国民政府的产品逊色,仍属于制式的巩式手榴弹范畴,而不是电视剧里所说的“边区造”。
那么,“边区造”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军分区都能获得宝贵的物资补充。从想要维持如此广阔的战场上的弹药消耗,不是几家精工细作的军工厂就能保证的。
活人不会被尿憋死。所以八路军挺进山西后便马上组建了许多的“边区制造所”用于制造弹药和武器维修。手榴弹当然是重中之重,于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边区造”和“游击区造”系列手榴弹就诞生了。
这些手榴弹的生产设施大多因陋就简,有些甚至根本谈不上生产设施。一两个简易的模具搭配一个小的火药作坊,就成了一个手榴弹生产点。他们会将手中各种金属材料灌进手头的模子里,然后在冷却后取出,简单的用锉刀和砂轮处理一下变形和毛边,就会塞上各种方法兑出来的炸药和不知道从哪棵树上折下来的木柄,随后就交给游击队员们投入战斗。边区制造手榴弹日生产可达数千颗,但大部分都是爆炸后仅能裂成几片的劣质品,有些手榴弹甚至爆炸后仅在弹体上炸出一个窟窿。
这并不是制作者对于战士的生命不负责任。在日军不间断的坚壁清野和扫荡中,大多数游击兵工厂都无法坚持太久,要么转移,要么被摧毁。在这种情况下,用这些简便易得的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最多的爆炸物,是他们唯一能做的选择。
这些手榴弹的造型结构不一,从卵型到木柄,再到最早的马尾手榴弹,应有尽有,其弹体材料也是五花八门,破铜烂铁钢坯铝皮乃至陶壳都有使用。这并不取决于工艺和加工能力,而是取决于手榴弹作坊能搞到什么。铁轨、人民自发捐赠的铜镜水盆、损坏的农具和武器,陶土和黏土,有什么就用什么。至于预制破槽,也是能搞就搞,搞不了就不搞,发射药也无法纠结,黑火药制的几乎占了九成。有些地区由于制造时间长,原材料紧缺,产地容易被日军发现围剿等原因,经常就地取材制造一些石制手雷,因为它的工艺简单杀伤力也还说得过去,因此成了应急的不二之选。
简陋带来的问题自然很多,在齐会会战中,由于部队需要途经黄泛区,大量的边区造手榴弹受潮,在战斗中投掷却没有爆炸。在泰安附近的伏击战中,也有边区造手榴弹因为引信过短,刚丢出去手不到1秒半就爆炸的纪录。有些没有破片槽或者铸造材料较差,导致爆炸后破片极少的粗制滥造品也确实存在,但它们至少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至少,抵抗者们拥有了一种可以投掷并在一定程度上杀伤敌军的爆炸物,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如果连边区造都被视为垃圾,那么东北抗联那些用硫磺、木炭和铁砂铅屑塞进玻璃瓶里制造的爆炸瓶又算是什么呢?
在不断地扫荡反扫荡作战中,无数的游击区和边区兵工厂的人员和设备损失惨重。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损失和遗失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就算某一边区的兵工厂被日军夷为平地,只要日军离开当地,在其他边区的帮助下,当地的军工厂也会迅速恢复生产。他们会在几周内掩埋好死难亲人的遗体,窑洞里重建火药厂,重新做好几个手榴弹弹体模子,不到一个月,这座工厂就会重新恢复产能,继续制造这些让日军头疼得要死的边区造。
不论这些弹药是否简陋,在绵延千里的敌后抗日战场上,来自延安、太行山脉、还有其他小型兵工厂的手榴弹,成为了人民的铁拳,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来祖国大地!
原文来源:筑垒地域
ID:zhulei1941
作者:尤金少将 黑骑士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
商务合作请联系QQ:29014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