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新闻学院
网易传媒旗下新闻研究机构。这里有最优质的原创报道,最新国外传媒动态,以及一手行业情报;还有最IN的线下讲座、沙龙与培训,告诉你新媒体运营的一切秘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时报  ·  39名中国人获救 ·  2 天前  
扬子晚报  ·  热搜爆了!具俊晔称放弃大S遗产 ·  2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谢谢你,让我遇见你! ·  3 天前  
半岛晨报  ·  大S骨灰已运抵台湾!生前遗言曝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新闻学院

从优秀媒体人到成功创业者,总共分几步?

网易新闻学院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6-06 18:07

正文

导语

记者能否成为优秀的创业者?媒体人转型又能够做哪些事?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对四位选择创业的媒体人做了一场访谈,请他们分享了自己创业时的想法、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媒体人创业的建议。

出品| 外言社

翻译| kewell 编辑| 王茸


几乎每个媒体人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 思考过一个问题:我要不要去自己创业?最近,《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就这个话题采访了四位资深媒体人,他们分别是:


  • Kurt Anderson:电台节目《Studio 360》主持人、《Spy》杂志和Inside.com网站联合创始人。他曾在《纽约》杂志担任主编。


  • Erica Cerulo:时尚设计零售网站Of a Kind创始人。她曾在《Details and Lucky》担任编辑;


  • Choire Sicha:《纽约时报》时尚板块编辑、博客网站The Awl联合创始人。


  • Elizabeth Spiers:咨询机构The Insurrection和网站Gawker联合创始人。她曾在《纽约观察家》担任总编。



问:当初创业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不选择换一份工作而是创业?


Kurt: 我只是不想再做同样的工作了而已。我觉得我创业不仅仅是想要做份事业,还是想做点喜欢的事。


我和Graydon(《Spy》的另一位创始人)成为朋友后,有一回我们讨论到自己非常热爱但现在已经快消失了的杂志。我们想,那为什么不能自己创办一份杂志呢?内容有趣、真实,发表一些我们新闻从业者经常在酒吧吐槽却从未发表过的东西。


于是我们就着手创办了这份杂志,很多点子都是我们一起在时代集团餐厅吃午饭时想到的。


后来,我妻子也介绍了她的一位大学朋友给我们。他做商务工作,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如果要创业,也只能选择杂志(《Spy》出版于1986至1998年间)。


问:Erica,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创业时的场景么?


Erica: 我创业之初也不具备什么企业家精神,只是想自己掌控自己的工作,想创作一些东西,并付诸行动。


我从2005年开始进入杂志行业工作,感受到了编辑角色的改变,当想出要做零售网站Of a Kind的创业点子时我很兴奋。我非常高兴它的营收模式不是依赖广告。



问:不少企业家总爱拿编辑们的商业头脑开玩笑,你们认为做内容和做商务之间的距离很远吗?


Elizabeth: 我大学时就创办了一家非盈利机构,毕业后也进了一家创业公司,后来还去过投资机构当科技股票的分析师。所以我创业之处最担心的问题可能和别人恰恰相反,我怕别人觉得我们的内容不够严肃专业。

我换过5份工作,总是担心在新闻领域难以取得成功,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也许是我总想着克服这个问题,当我被外界归类为作家后,去参加商业会议时就开始有人跟我说:你是个优秀的作家,但是你对商业了解多少呢?

所以,可能商业领域的人确实会觉得媒体人转行做这些是不务正业。


问:Erica,我看过很多你在杂志上的作品,但真正开始做生意,还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吧?


Erica: 一开始入行的时候,我跟合作伙伴都完全不懂该怎么做。我们连着两年都参加了Elizabeth推荐的商业培训课程。


Elizabeth: 我一直希望能给年轻创业者做起步指导,这不是盈利活动。我开的第一堂课收到了28份申请,我也很高兴在其中看到不少女性创业者,Clare和Erica都来听我的第一堂课了。


Erica: 从媒体人变为老板,其实就是改变想法、学会解决问题、做好研究准备,把想研究的东西研究透。


Kurt: 而且你还会很愿意去干各种苦活累活。


Erica:是的,比如去研究纽约州税的各种标准,这全都靠自己解决。


Choire: 很多人觉得创业就是有条不紊地建立起一个体面的新公司,但其实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根本都称不上是公司。


Kurt: 其实你们说的是一回事。不管原来有怎样的工作背景,成为创业者都必须全身心投入,有时是自我驱动,也有时是迫于压力不得不拼,而且还要从单打独斗变成不断说服别人一起作战。我觉得这才企业家的本质。


问:创业初期非常顺利的媒体人是否会未雨绸缪,为低迷期做准备?


Kurt: 我的观念是,对生活中遇到的事都不要抱太大期待,所以即使遇上困难也一般不会觉得特别惊讶,这是性格问题。


创办《Spy》杂志,我们得到不少投资,投资人都是在80年代的牛市里发的财。但等到1991年,股市出现大衰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所以长期创业还是要未雨绸缪。



问:Choire,经营The Awl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Choire: 基本都挺恐怖的。创业其实跟求职差不多,我随时都担心被市场炒鱿鱼,一切都很不确定。有时候写点协议还被律师笑话,但这都是成长过程。


反正,创业就是连续不断的噩梦,我都不确定在公司关闭之后,我们究竟有没有搞明白这一切。不管怎样,我在结账和打扫卫生时还是挺开心的。


Elizabeth: Reid Hoffman(领英创始人)曾经说过,创业家的路就像是去跳崖,是在下坠过程中临时造架飞机。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只不过,他没提到的是,99%的结果都是摔死。


Erica: 我们总说,创业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在公司创立之前。至于现在,虽然压力也是很大,但是大多是来自业务方便,而不是去想一些虚幻的东西,比如不知道怎么开公司,设计办公室,承担风险什么的。


问:那自己当老板又有什么好处呢?


Erica: 没有老板了。


Kurt: 过去三十年我做过的唯一一份正职工作就是在《纽约》杂志当编辑,结果还被炒了。后来我觉得,自己真的不想再打工了。做自己的老板,哪怕只有一条破破烂烂的小船也挺快乐的。


Elizabeth: 我很享受创业,因为你的事业进展可能非常快,初创公司时刻都在变化,如果真能享受这个过程,那就说明你骨子里有冒险的基因。


Choire: 我不喜欢给别人打工,几乎天生就是如果老板让我往东,我就想往西。所以,我大概只能为自己工作。


问:那么,你们在创业时如何应对商业压力的?


Kurt 我刚创办《Spy》的时候还没有社交网络和互联网,《纽约时报》的广告专栏在帮我宣传,就没别的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激,没有这些报道,可能也不会有今天这场对话。


Erica: 我们在争取投资方面压力很大,如何给投资人“画饼”是门学问,我们开始总是搞得太直接。



问:创业往往总会遇上失败,你们要如何应对呢?


Elizabeth: 在工作中,想象失败和应对出乎意料的状况算是媒体人的天赋,我发现这对创业也挺有用的。


Erica: 我一般不愿想结果如何,不然纠结起来会更糟。所以除非遇到问题,一般我不会去想太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