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试读了朋友的
一本
新书,写了推荐语,如下——
拜读了夏叶华的新书,我意识到每一位产品经理都应该学习一下如何造车。这倒不是说真要去造车,而是车作为一款产品,可以让你对“产品”这个概念有最全面的理解,从硬件、软件到服务;从C端、小b到大B;从模块、产品、产品组合到品牌……
先了解一下“森林”,再去研究手头那棵“树”,事半功倍
。
这篇展开说说。
回想我们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都是从很小的一个点切进去,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以为“产品就是这样,就该这么做”。其实,各种产品都只是一种产品,各种方法论都有其适用场景。
比如,互联网出身的产品经理,会觉得“小步快跑、错了再改”是天经地义,但,如果你的产品涉及硬件、甚至关乎人身安全,那这部分就没法“容错”。
又如,做后台/乙方产品的产品经理,可能有很强的产品管理套路,但容易缺乏对用户洞察的体感。
再如,做日常消费品出身的产品经理,会天然的把精力更多放到品牌、营销侧,去影响“用户认知”,而对产品背后的技术上研发能带来的价值就颇为无感。
……
而完整的大产品概念,涵
盖了各方各面,比如从“一辆车”出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车又是每个人都有体感的产品,比较容易理解。
产品形态:从硬件、软件到服务。
其中硬件,又可以分为带电的,不带电的。大到外观内饰怎么设计,小到一个“手机支架”,传统如座椅怎么更舒服,科技如智驶的传感器怎么配置。
软件,有前端2C的,比如车机娱乐应用的交互、手机端的App;有面向供应链相关2小b的CRM、进销存管理;也有背后平台级别的云和大模型。
服务,如何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渠道?如何设计潜在消费者到店看到实车的“用户旅程”?如何设计消费者试驾过程的“峰终体验”?
用户类型:从C端、小b到大B。
这是一个完整的用户生态,C端有消费者,又可以细分为决策参与者、最终决策者、掏钱的人,以及周边瞎出主意的人等等。小b,是作为潜在商用车更要考虑的,当然,还有每一个门店,各种配件的供应商,等等。大B,有关键的合作伙伴(如地图服务商)、科研机构,甚至包括竞争队友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部门。
这里我们还可以扩展一下,作为一个实体产品,车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会更加密切,将来的车和路怎么协同?交通信号、标识系统如何迭代?都是和一些大B的互动。
产品架构:从模块、产品、产品组合到品牌。
借用书里的一张图,清楚明了,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