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华是用美国退还的庚款办的。
1908
年,美国在教会的推动下,开始退还在自己名下的那份庚子赔款。由于庚款是逐年支付的,所以,退还庚款,就变成一个漫长的过程。退还的庚款,当然不能交给中国政府,变成政府开支,而是用来支付中国留美学生的一切费用。由于选拔出来的学生,需要有一个留学前的过渡教育,于是,
1909
年,为配合庚款退还委员会而成立的游美游学处决定,在清华园成立一个留美预备学堂,即清华学堂。
从
1910
年开办,到
1925
年成立大学部,变成清华大学,清华的声誉,蒸蒸日上。民国时期北京学界有个歌谣,“北大老,师大穷,只有清华可通融。”说的是女生找对象,首选的就是清华生。
民国国力弱,国库干瘪,所以,除了教会和私立大学,国立大学都比较穷,清华却例外。北大、师大都经常拖欠教授的工资,教授动不动需要上街索薪,清华却没有这样的困窘。因为清华的经费,是从庚款委员会直接拨过来的,雷打不动。因此,同为国立大学,清华不归教育部管,而在外交部属下。
不仅如此,清华的学生,待遇也好。北大的学生,不仅要交学费(比教会和私立大学要低),而且食宿自理,基本上没有学生宿舍,住得东一个西一个的。因此,上课也相当随便。一个课堂,经常被旁听生和偷听生所占据,老师也很好讲话,一般不会让学生挂科。曾经的革命家张国焘说,他投身革命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到校听过课,但每门课还都过关了。
清华的学生不一样,虽说入门考试挺难,但只要考了进来,食宿全免,吃的相当好。每个人不仅宿舍给你安排好了,连自习室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衣服脏了,只要脱下来扔在床上就是,自然有校工来收走给你洗好,晒干,叠好送回来。
但是,清华的学生,学习过程,却也相当的难。每一级,平均淘汰率为四分之一,想北大那样混毕业,是根本不可能的。清华从一开始,就是全英文授课,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一律比照美国学校,比教会大学,要求得还要严格。课程和语言程度,由浅入深,只要能跟得上,语言程度自然水涨船高。及到留美时,可以做到无缝衔接。
不仅如此,清华的教育,还有几个方面,有独特之处,一是注重群育,特意设置议事日程一课,教学生如何开会,从主持,发言、提案,表决、复决每个环节讲起,逐项实践。提倡和资助学生组织各种社团,开展各种活动。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演讲、辩论比赛(当然都用英语)。让学生进了清华园,就学会了如何过公共生活。
除此而外,清华还特别重视体育运动。用当时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强制运动。各种运动器材,随处可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考核特别严格,凡诸跑步,跳高、跳远、铁饼、爬绳考试不合格者,是毕不了业的。当年清华的篮球和足球运动队,在全国大学中,特别出类拔萃。
当然,清华学生平时生活的管理,也跟其他学校不一样,特别的严格。每周必须洗澡一次,每周必须写家信一封,每周的开支,都斋务处核定,如果乱花钱,是要被处分的。学生如果有了品行上的瑕疵,即使是无意之失,也有可能被开除。
所以,清华的学生,的确跟国内其他的国立大学不一样。各省的优秀学生,也竞相前来报考。能考上清华,而且熬到毕业,基本上留学美国的大门,就打开了。事实上,虽然考试没有身份的限制,但能考上的,大多是读书人以及中产之家的子弟,当年真正的国内精英。受到国内知识女性的青睐,当然是有道理的。
清华后来开办的国学院,以及花重金聘请的教授中的教授,清华四导师,只是在国学研究层面上,给清华添了光彩,即使没有这个国学院和四导师,清华的毕业生,也一样是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