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影业不断向好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电影业繁荣的背后,更需要深度、系统的理论思考。
当前,“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成为电影界一个重要的理论热点,这既呼应了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出于电影理论建设的自觉。近日,围绕电影工业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现实根基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寻求工业与美学协调统一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提出了“电影工业美学”的概念,并在一系列文章中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阐释,力图在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达成统筹协调、张力平衡以及美学统一。
陈旭光表示,电影工业美学的体系建构涉及电影文本、电影技术与电影运作机制等多个方面,既要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化品格基准,也要尊重电影技术水准和运作上的“工业性”要求,彰显“理性至上原则”。
电影产业升级和电影工业美学建构,体现了电影的新发展和新使命。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表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通过明星制、类型化和影像奇观,充分发挥电影工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高科技制作优势,不断逼近电影工业制作能力的极限。
但是,工业时代的优秀电影作品,仍应执着于艺术的情感探索,在工业生产的体系内探索人性的深度,表达艺术的审美美学。
电影本身是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的产物。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孔令顺表示,我们必须正视技术主义,不可过度技术崇拜。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评价标准开放立体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立足当下电影的现实基础,电影工业美学在强调工业意识觉醒的同时,更呼唤对美学品格的坚守和艺术质量的提升。
在范志忠看来,在互联网语境下,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者的工匠精神以及创意能力。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入探讨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品质,成为今后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工业美学”观念体现在电影评价标准上,是一种开放、立体的标准。
陈旭光认为,电影工业美学的一个内在观念是把电影视作工业、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
电影的技术美学标准要符合视听享受的基本要求。在电影的全产业链生产中,要遵循规范化的工业流程和制度。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工业,既要有投资与产出的考量,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谈及中国电影应该具有怎样的本土化美学追求,如何更好地表达民族的情感,从而推动中国电影真正走向成熟。
孔令顺表示,在我国,将工业与美学结合得较好的是文艺电影,其处于纯粹艺术电影与完全商业电影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备一定的个人表达和文化追求,有别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
由于较好地实现了跨界融通,中国化的文艺片承载了中国独特的美学与文化,并借助市场进行广泛传播,进而形成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电影学派。电影的视听本质决定了意义的表达方式和受众的读解逻辑。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既需要技术美学,也需要艺术美学,还需要有诚意的故事讲述和尽可能赏心悦目的视觉传达。未来,我国电影业需在理论与美学上共同提升,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成熟,为丰富世界电影作出贡献。
陈旭光认为,电影工业美学体系的建构,从文本、剧本等内容层面来讲,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技术与工业层面看,电影是视听艺术,需要视听的震撼力,电影语言要符合受众的视听生理习惯,满足视听觉欲望,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
此外,在电影的运作、管理、生产机制层面,需按“工业化”运行,充分发挥制片人在电影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承担制片管理的功能作用。电影工业美学应该既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的工业流程化和社会体制、道德伦理的要求,又力图兼顾电影创作艺术品质、文化精神保障,进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发展。
精彩推荐
高培勇:经济所的特质与经济所人的精神
姜辉 龚云: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综合绩效考评综述
《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9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在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