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1k星]kro-run/kro:Kube ... ·  12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5.3k星]PandasAI:用自然语 ... ·  16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HunyuanVideo-Training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BioEmu:用深度学习模拟蛋白质平衡构象 ... ·  3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22星]funtrace:一款为C/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北大博士后的认知分裂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5-10 23:56

正文

文丨张是之

北大能人辈出,毕业生「杀猪」都能杀出个百亿富翁。
最近给北大出镜「长脸」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陈龙。
这位博士后为了完成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在 2018 年亲自去当了近半年的外卖骑手。
一般人送外卖不是什么新闻,但副处长送外卖就是新闻,北大博士后送外卖也是新闻。
所以,这个「北大博士后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的事很快成为网上讨论热点。
他的这篇论文,名为《“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发表在《社会学研究》2020 年第 6 期上。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找来看下,不感兴趣的话只看下我的这篇简短点评也可以,大可不必浪费时间。


1.陈龙的着眼点

在陈龙的一份自述中,他说到:
全国这么多城市,几十万的骑手,同时间在各地走街串巷,表面上看着很乱,但是他们背后有一个秩序。
这个秩序在哪?你就会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种井然有序成为可能。
这个问题其实还算是比较有价值,他说他论文写的就是数字治理下的劳动秩序。
但既意外也不是意外的是,他论文的落脚点,却成了所谓的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 资本如何控制劳动者,而劳动者又是如何反抗的?
他在摘要里写到: 沿着马克思技术控制的思路,本文从组织技术和科学技术视角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
你看,明白文章的定位和方向了吧?
什么是马克思技术控制的思路?陈龙给的解释是这样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在生产当中投入的时间越多,在流通环节投入时间越少,资本增值就越大。
从这个角度讲,平台只能是希望流通过程越短越好,最好是菜刚做出来就能马上送给你,恨不得你在家尝到的跟你在饭店尝到的是一样的体验,你就愿意花很高价钱买它对吧?
所以这本质上是符合资本积累的逻辑的,最终的趋向就是他们会越跑越快。
就这?就这!
什么都甩锅给资本,获得极致的消费体验,难道不是消费者的要求吗?
很明显,假如消费者没有这样的要求,资本想赚这个钱也赚不到啊。
让我们假设这么一个场景,就是这位博士后本人,在办公室加班写他这篇论文,肚子饿了叫个外卖当夜宵。
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外卖能快点到吗?
难道他自己不希望能得跟在饭店一样,出锅就上桌般的体验吗?
冬天时间稍长,菜可能就凉了,面条饺子煮出来时间稍长可能就黏糊了。
这样的配送结果,这位北大博士后能够接受吗?
外卖平台如果平时不在配送时间上下功夫,那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一定不会好到哪儿去。
核心问题不是什么马克思的技术控制思路,而是消费者控制的。
这位博士后作者着眼点就往卡尔·马那边靠,以至于连自己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真实感受都忽略,或者说是假装看不见了。


2.把合作歪曲成压榨和对抗

把原本是合作共赢的关系,歪曲解读成压榨和对抗,这样的手法已经见怪不怪了。
富士康、大凉山打拳的孩子、代孕问题,他们习惯性站在道德高地,看不惯地就习惯性地建议监管、取缔或者禁止。
陈龙虽然作为北大社会学博士、博士后,视野和分析依然没有跳出这个套路。
他认为:
数字控制不仅削弱着骑手的反抗意愿,蚕食着他们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对自身的管理过程中。
数字控制还表明,资本控制手段不仅正从专制转向霸权,而且正从实体转向虚拟。
论文最后:
尽管平台系统用于管理骑手的数据是客观的,但其背后存在利益导向。
技术不管再怎么飞跃,本质上依然服务于资本。而对技术神话的盲目推崇时常让我们放松对幕后操作的警惕。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平台系统并非客观中立的“管理者”,“数字控制”的背后存在着资本操纵的身影。
如果说社交媒体、购物网站的内容会根据受众的偏好和习惯进行因人而异地推送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互联网平台公司正将他们收集来的数据运用到使其利益最大化的管理中。
陈龙写道:
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互联网平台包围,无论消费者还是劳动者,要避免自己最终沦为互联网平台下的“数字难民”,就必须看到数据潜在的阴暗面,警惕技术背后的资本操纵,通过反思、批判和行动抵制平台公司的数据侵犯。
我们看下他使用的这些字眼,数字控制、蚕食、资本控制、专制、霸权,服务资本、放松警惕、资本操纵,数字难民、批判和抵制。
我很好奇, 陈龙这些描述,他自己相信多少,他那些一起共事过 6 个月的骑手相信多少?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美团经常用,骑车、叫外卖、订酒店,什么数字难民、提高警惕、批判和抵制,我是没有的。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读者有没有这种感受,可以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有多少人作为消费者相信陈龙的这些描述?
我没当过骑手,但作为消费者,好用方便就行了,我是真没想那么多。
抵制还不简单?两秒钟的事,卸载就是了。
他说的「技术不管再怎么飞跃,本质上依然服务于资本。」问题是,不论是美团还是微信,都是资本大量的投入和研发,才有了这么好用的 APP 和服务。
还是回到前面说的, 资本没偷没抢的,核心还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赚钱。
技术看上去是服务资本,但资本实际上是在挖掘消费者的需求。
左一句资本控制,右一句资本操纵,累不累?
如果按照这位博士后的论文来理解生活,恐怕是要每天生活在被资本包围的水深火热之中。
恐怕就是作者本人也不至于吧,也就是为了博士毕业写论文的时候,憋来憋去然后顺着卡尔·马指引的方向去造。
在我看来,这不过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毕业凑字数罢了。


3.假装关心他人

这么说话不太好听,好歹人家是北大博士后,但好像没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干脆就直说吧,我觉得以这篇论文为代表的此类文章,都是在假装关心他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实在是没什么可写的。
陈博士都做了半年的田野调查了,有很多亲身经验和体会了,但你去看他的表述,很多空洞无物的大话。
核心就是资本的错,然后换各种角度、换各种词汇来写资本的错。
细节上呢?缺乏对真实世界交易的洞察。
这就造成了他的认知分裂,写论文的时候他希望资本不要再压榨骑手了,不要让骑手这么快,而点外卖的时候又频繁看表,点的饺子怎么还没到?
单纯的自己认知分裂也就算了,但这种文章吧,总是会建议加强监管。
在他那篇自述的文章后面的留言区,有位做优化算法的博士,建议说监管部门应该出台规定,外卖人员的订单执行时间不得低于 35 分钟,才能改变这个局面。
不低于 35 分钟的配送时间,光想着照顾骑手了,消费者同意吗?
这位博士和北大博士一样,总想着监管部门出手,看上去很关心骑手,但却忽略了消费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