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创新领域”鼻祖的
政治经济学家
熊彼特
,
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
一谈到“创新”, 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
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新”,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20世纪至今已经100多年过去了,
形势更迭万千,
今非昔比,一个世纪前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如今还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文化的认同?
著名经济学家
厉以宁认为“思路是对的”,但“
当年提出的创新与现在的创新含义不同。”并指出,互联网时代,熊彼特的创新其实存在“4大误区”!
作
者 | 厉以宁 著名经济学家
来 源 | 正和岛 (ID:zhenghedao)
20世纪的经济学术语中最流行而且一直在使用的就是“创新”。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到现在整整100年了,思路是对的,需要创新,但
很多情况变了。彼特当年提出的创新与现在的创新含义不同。
互联网时代,熊彼得
的4个创新“误区”
误区一: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熊彼特说“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这在当时是对的,因为当时是工业化时期,制造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料到以后变成信息化时代了。
创新不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是信息的组合。
不掌握最新的信息,不分析最新的信息,光是生产要素的重组,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这一点在信息化时代已经被论证了。两厂合并不是创新,要看信息量掌握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真正新的因素在里面。
误区二:企业家是创新者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主要
是因为他们能够把发明家的成果用到经济发展中去,这就成了创新。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没有问题。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观念落后了。现在“创意、创新、创业”三个连在一起,经济要创新,必须先有创意。先有创意的人并不是企业家,而是无数正在投入市场的年轻人。别小看那些咖啡馆,别小看那些俱乐部,经常有人在那里讨论他的创意。能够抓住机会投资创意的就是企业家。现在的情况是先有创意再有创新,有些企业是保守的维护既得利益的,并不是每一个大企业都能够创新。
误区三:
要创新创业必须要有资本
熊彼特的观点是“你要创新创业必须要有资本,
你要创新创业必须要有资本先筹资、融资,然后形成一个计划,然后把发明家的发明移到新的领域来”。这个观点不完全错,但是不够,因为不了解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网络时代使整个经济运转的速度加快了,
一旦有新的创意出来,得到这个消息的人马上给你投资,不是过去你求别人投资。这个应该重视到,信息化时代应该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误区四: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越来越不灵验,如果思路不改你永远都会失败,要成功必须转变思路。成功是成功之母,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新的观念。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新的投资人,会出现新的组织者。有了成功就会有下一个成功,一直到另外的新创意出来了,这也是一种新的看法。
未来创新、创业是大势,观念需改变
要知道今天的情况跟100年前熊彼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大量的年轻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知识少,今天大量涌入创新市场的、创意俱乐部咖啡馆的是年轻人,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在这当中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也有失败者,但更多的是成功者。
今
天整个
经济运转的速度比过去不知道快了多少,
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革的时期,包括人的观念要改变
,5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什么样子?总的方向可以预测。但具体的问题不能断定,因为变化太快了,50年以后的消费是现在的消费模式吗?50年以后的投资是现在的投资模式吗?50年以后的就业是现在这种就业形势吗?那个时候就业者可能完全就在家里面工作,他跟企业签定合同,他自己有计算机就够了,能够跟企业联系就够了,企业的要求都可以满足。到那个时候,人们还会像现在一样身上都带了现金吗?那个时候人们出来还一定要自己购买汽车吗?好多东西都在变。失败者跟成功者同样在涌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新的思维。
可以这么说,
未来的时代中,“企业家”这个名词可能都不存在了,不需要企业家了,需要的是领头者,领跑人。
发现新机遇、有新创意的人会成为新的领跑者、新的带头人,这样就行了。所以创新、创业是中国的大势,我们的观念需要改变。
古典经济学重视经济人,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的人,都是从自己经济的利益考虑的。成本要最低成本,收益要最大收益,如果消费者也是最低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这就是经济人的观念,所以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被奉为古典经济学的一个范例。
但是现在来看远远不够了,这个观点并不错,但是范围是窄了,不断地有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提出挑战。凯恩斯就是一个,他认为在投资方面人们往往有动物的本能,冲动性的投资。投资有冲动性是经济人的假设不能解释的。
凡勃伦的观点是,人们的消费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物质上的满足,也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满足。有人明明没那么多资产,却一定要坐最好的马车,在街上走过使大家看到“这是一个有钱的人”,他就感到满足。他的满足是花钱能够带来一种愉快的感受。常言道“吃是百分之百为自己,穿是百分之八十为别人”,他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他快乐和羡慕他。
西蒙认为最优的选择是达不到的,因为变量太多了,目标又不单一,消费者总在做次优的选择,还有什么理性人呢?所以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这个观点现在越来越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