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傅盛
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兼CEO,关注创新创业、人工智能,还有机器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10 小时前  
你的Sneaker  ·  全国多地发售!Nike Kobe 6 ... ·  10 小时前  
A股投资日历  ·  投资日历:未来华为事件梳理 ... ·  18 小时前  
A股投资日历  ·  投资日历:未来华为事件梳理 ... ·  18 小时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春晚幕后 | 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建设工作者的故事 ·  昨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春晚幕后 | 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建设工作者的故事 ·  昨天  
caoz的梦呓  ·  最近没有文章发布 ·  2 天前  
Python见习室  ·  “李飞飞团队50 美元炼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傅盛

傅盛分享:顺其自然这四个字其实挺害人的

傅盛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6-15 22:44

正文

前段时间,我写过认知三部曲,很多人说,是很想提升自己,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说,心有余而不知怎么做。怎么办呢?


先分享一个我的感受。上周六,我刚刚完成了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半马,我终于跑进了两小时。当时还挺激动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一个算突破自我 。首先以前我是一个很胖的人,最胖到188斤,开始跑步时就很痛苦;到现在,工作又很忙,时间太少,只能用各种方法挤时间。其次,我终于通过有方法的大量练习,践行了自己的认知,并最终达成目标。


我想说什么呢?凡事背后都有理论,有规律 。要改变自己,除了把背后的理论和规律找出来,还应把它们分拆成一个又一个、可被反复执行和练习的规定动作,不断去实践。而 实践的核心就是改变认知和思维模式,并匹配大量刻意练习。


认知升级,除了思维本身,不能脱离刻意练习,甚至是强迫自己去大量练习。否则,光认知升级了,不落实到行动,有什么用呢?回头我会写一篇文章,分享我的跑步认知。这篇文章,先推荐你们:)




每当我们在人生路程中遇到什么没法儿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同行的人都会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说: 别纠结了,顺其自然。

说完这句话,你宽心了,然后对你谆谆教诲的人日夜操练,一点都不顺其自然。渐渐你变得“心宽体胖”,过得十分自然,就像道家思想传承人一样清幽雅静,同行的人却境界飞速提升,不日将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

你的这位坑爹的小伙伴一直在刻意练习,却教导你要“顺其自然”。

下次你可长点心吧。

以前我们以为成功、成名是容易的,比如,中学的励志墙上挂着莫扎特像,下面配一小段话:莫扎特从小就显示出自己的音乐天赋,长大之后他就成了著名的音乐家。或者,爱迪生从小就对世间万物好奇,长大后他成了著名的发明家。

实在是太害人了。

历史长河中有那么多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孩童,最后还不是成了卖猪肉的;你敢说有哪个小孩不是对世间万物有着天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吗?何以为什么不是每一个都长成了爱迪生呢?

我们为何不亲自听听莫扎特怎么说的呢?

People who think my art comes easily to me. I assure you, dear friend, nobody has devoted so much time and thought to composition as I.There is not a famous master whose music I have not industriously studied through many times.

没有人比他更努力练习。

他在 3 岁就显示出音乐天赋的时候,也可以顺其自然啊!反正他有的是天赋!没事儿作作曲搞搞音乐,其他时间完全可以吃喝玩乐(泡妹纸)啊!请允许我替他回答吧:与其顺其自然,不如习惯成自然。

习惯是个中性词。

你知不知道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整整 21 天?你以为一个习惯是那么容易就养成了吗?你说抽烟喝酒打游戏啊?严格说来,那不是习惯,那是成瘾的一种表现。两者区别大着呢,习惯的隐含意思是“刻意接触”,成瘾的隐含意思是“我碰过它之后它就追着我跑,我甩都甩不掉”。

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一个是追喜欢的人,一个是被不喜欢的人追。

前者你要花气力刻意追求营造气氛,后者你先是拒绝然后半推半就最后屈就。

习惯成自然,从刻意到自然舒展,是 get 技能不可避免的途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刻意练习],从这四个字中,我相信你的很多想法将被颠覆, 但颠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刻意寻求颠覆。

▣ 正在发育

——今天我要宣布,你们还在发育

Eric 30 岁的时候想学小提琴。

Jenny 32 岁生完孩子想学芭蕾。

Tommy 35 岁事业稳定,他想学曲棍球。

那就学吧。

手指不够长,骨骼不够柔软,反应不够机敏?你的心理绝对会为你设限,在你决意要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它就会找好多理由为你的“失败”开脱。首当其冲的原因百试不爽: 你年龄大了,你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好机会你已经全部错过啦!

这话,不假。

不想再为你们灌鸡汤了,你的确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和十年前的你比起来,你的骨骼开始变硬,骨质密度不及从前,十年前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小拇指够到第四品,现在有点费劲儿了。十年前你摔一跤顶多拍拍屁股回家洗衣服,现在你摔一跤可能要请几天假在家贴膏药。

但,十年前你凭借的多数是生理优势,十年后你凭借的,是你的心理优势。

而就我所知,后者更能带来成就感。

你们,还在,发育。你们以为年龄已经将你们定型,其实大脑依旧没有停止发育。你用你的短处去拼年代的长处,必然会像田忌赛马的失败方。 岁月不饶人,但你不必违抗时间,依旧可以得到你想要。

10 岁的你被逼着练琴,你心里难受极了非常不乐意练习;

20 岁的你在菁菁校园偶遇爱听《情非得已》的姑娘,你好想亲自为她弹一曲;

30 岁的你想在单调的生活中增添一剂调味,你想学一门乐器。

每个阶段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自然决定了方法也得不同。 10 岁时得逼着学, 20 岁因为爱情而学, 30 岁因为闲情逸致而学。年轻时纵然身体条件好,但心智不成熟,吃的是老本;后来想明白了,纵然身体条件不硬朗了,但通过心理刻意的配合,在你成熟的理解能力下,你还会学得更快。

▣ 为什么讨厌跑步?

-重复摆动?重复摆动?重复摆动?

朋友多对我说,所有运动中最不爱跑步。

“太枯燥了!这难道不就是重复运动吗?”

某种程度上说是的。但有趣的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在跑步的时候去观察旁人,有些人跑起来特别累特别喘,一圈下来就已经大口粗气汗流浃背了;有的人跑起来轻盈轻快,步履频繁但呼吸稳定,跑个 5 公里轻轻松松。

观察后你就能得出结论:他们跑步的方法不对。

经常运动的你们一定知道什么叫“核心肌肉群”。在运动的初期,你们会觉得累,一个平板撑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还是撑不过 10s ,因为你们的腹部还没有形成核心肌肉群,由它来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

但久而久之,随着你多加练习,你会刻意将平板支撑的时间从 10s 增加到 15s ,再到 20s ……并且在最难熬的最后几秒刻意撑下去,不断告诉自己“感受腹部发力”。核心肌肉群的形成,就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说回跑步。姿势很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你是累成狗还是坦然自若。



比如,前脚掌着地、手臂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上身挺直、匀速呼吸、小步快跑……你刚开始跑步的时候一定会很不适应这些“条条框框”,毕竟咱们平时都不是这么走路的——我们走路的时候是很随意的,但跑步要求你摒弃这种随意, 你要刻意练习这种姿势,才能享受到跑步的乐趣。

▣ 认真你就赢了

-你把它当真,它才不会辜负你

“只有那些花了数年时间苦练某项技能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项技能。”

通常我们追寻一个事物,要经过四个阶段:

产生兴趣 :诶这个不错哦,可以玩玩儿~

变得认真 :我觉得我应该踏踏实实系统地学习它。

All in :基础我已经会了,我想要精进。

寻求开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