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发,香港转机,落地新德里,这是印度之行的第一站。
回忆起来,新德里给我的感受是国际化,机场和城市里,东西方文化与人群的交融更充分。
而整体印度给我的感觉,也许是下面三个词。
年轻化:
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人,印度明显更年轻,甚至有未成年的感觉,相比之下,中国感觉二十几岁了,而欧美则是中年人,你不能拿一个未成年人的各种能力去和一个成年人比,就像你不能说现在的00后不如90后,90后不如80后一样,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就是希望。
有信仰:
信仰的力量对一个社会、公司都很重要,
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群体“共识”,
而企业文化、宗教都是载体。一个全民信教、全民有敬畏、有目标的国家,值得尊敬。
至于有些地方吃素、禁酒、苦修,则是表面得不能再表面的现象,并不重要。
多样性:
不管是宗教,种姓,语言,还是普通的街上(小一点的城市里,不少路是大家公用的,这里的大家包括机动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行人、牛、狗、猴子、松鼠、鸟……),而多样性是创新最好的土壤。
关于多样性,还有一个段子:
创业者说:我们打算进军印度市场。
投资人问:很好啊,那你们打算进军印度的哪个市场?(印度更像是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国家,每个邦的差异都很大)
以上,印度给人的感觉是未来有很大的机会,似乎整个社会更符合“互联网思维”,更能适应VUCA时代。注: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VUCA这个术语源于军事用语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普遍使用。随后被用于从盈利性公司到教育事业的各种组织的战略这种新兴思想中去。
混乱中的有序,混搭中的和谐,是自制的,是分布式的,是自下而上的,其实这样更有利于在变化的、液态的大环境中迅速适应。
印度那么多人口,人均年龄那么轻,这个市场已经被很多中国公司盯上了,导游说了个段子也体现出这一点——世界上70%的地方是水,另外30%是OPPO和VIVO的广告,下图是我在街边的一些随拍。
最后上图,哦对,题图是印度国家博物馆里的一幅画,细节很精美,现场看更清楚。
________
钱包最国际化的一次,依次是
印度卢比、美元、港币、人民币
酒店窗外有鸽子,到处都是鸽子
印度国博,比中国的老破小多了
据说已经是新德里最好的印度餐厅了,
很多名人政要都来吃过,
还是没吃出啥,
食物都让人没有拍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