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系统对于飞行非常重要,涉及生命供氧安全和飞机结构安全。本篇
谈一谈对增压系统的理解,受限于
手册资料中内容有限,讲的不一定对,有答案或资料的同志请留言讨论,
大家一起学习下。
一、增压系统的原理
1、为什么能增压?
有一个经典的数学题我们都做过,一边进水一边排水,控制进水和出水速度就能够调节池子里的
水量。飞机增压的原理与这个情形相似,
我们把水换成空气
,空调组件是往飞机里面灌空气
,放气活门是往外放气,一进一出就能调节飞机内部剩余空气的压力。
组件流量大档就是增加放水,放气活门关小就是减少放水,要判断增压是否可控的关键是,观察
放气活门是否
全关闭,只要没有全关闭,就不要随意宣布may day。
多说一个电子舱通风,因为电子舱是增压的,空气相通,所以电子舱蒙皮抽气活门的打开会导致飞机漏气,但漏气不一定就失压,见
哪些电子舱通风故障可以继续飞行?
。
2、谁决定池子里要保持多少水?
池子里保持多少水,就是飞机里保持多少压力,
自动模式下,CPC计算机控制压差,
空中最多8.06PSI压差,
巡航最大客舱高度约8000英尺。
到了地面就是0压差,
起降根据机场环境最大可至14100英尺,此时
外界空气密度和机舱内一致。
CPC是通过控制压差来实现所需要的客舱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CPC定义的阶段模式和FMGC定义的阶段模式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阶梯下降可以让增压剖面提前进入下降模式,而FMGC还保持在巡航模式。
3、
着陆的
目标客舱高度是多少?
着陆为了让内外压差为0,关键是要把机舱内的空气密度调成落地机场真实的外界空气密度,也就是
客舱高度等于机场气压高度
,机场气压高度即机场标高对修正海压的修正。例如标高2500尺,修正海压1020,那么当时气压高度=2500+(1013-1020)*28尺=2300尺。假设我们要去该机场落地,那么客舱高度目标约2300尺。关于0.1PSI的事放后面再说。
所以
着陆
目标客舱高度=机场
气压高度
=机场标高+修正海压修正
。
二、常规操作的几个问题
1、
从场压机场起飞的风险(未及时输入目的地机场QNH)
根据公式目标客舱高度=机场标高+修正海压修正
,当飞机进入增压的下降模式,而
目的地机场的修正海压未输入,
飞机就会使用ADIRS机长侧的原气压基准数值,
以喀什飞兰州未输入兰州修正海压为例,增压下降模式的目标客舱高度=(1013-喀什QFE值)*28+兰州标高6400尺,可见很容易超过一万尺。所以空客更新了SOP,要求在起飞前输入目的地机场的修正海压,以此来避免上述情况。
2、FMGC性能页面QNH误输入风险
QNH一栏误输入温度。
部分老飞机,QNH一栏可以输入毫米汞柱值,所以当温度22度误输入QNH一栏,飞机会误认为目的地机场的修正海压是22毫米汞柱(745百帕)。而745百帕约等于8200尺气压高度,所以目标客舱高度=标高+8200,客舱高度可能非预期超过一万尺。
QNH一栏误输入QFE数值,原理如上条类似,会导致目标客舱高度过高。
3、为什么起飞要预增压?
手册说
防止抬轮时候客舱压力的突变,英文叫avoid pressure surge理解为压力的冲击更为形象。组件是往客舱吹气,如果突然的吹起肯定就像气浪一样打过来导致人体的不舒适,所以要预增压(400的客舱高度变化率会让人舒服)。同理着陆后的释压,避免放气过猛,如同一个气球不管是吹气还是放气,预先保持下图中间的状态总归好于它突然扁掉。
4、关组件起飞有预增压吗?
首先预增压是个增压,所以没有空调我认为无法预增压。根据飞行员观察,关组件起飞,在接通一个组件后,客舱高度升降率瞬时为-1000英尺/分钟,所以对比-400英尺/分钟的预增压,更为不舒适。这也符合经济、舒适两难全的常理。
三、常见故障处置
1、排烟程序为什么要设置着陆标高?
排烟如何实现?必须打开冲压空气进气口引入新鲜空气,然后从放气活门排出。但冲压空气门打开的条件是压差小于1,所以我们先设置着陆标高到一万或者MEA,这样到飞机下降到该高度时候,压差已经小于1,以便打开RAM AIR空气门。
反过来说,如果不设置着陆标高,到了一万/MEA,开放气活门,一是会导致急剧失压,
人体不舒服,可能对飞机结构也有损害
,二是压差减少的过程
耗时过长
,浪费宝贵的排烟时间。
2、场压机场落地,如果人工调着陆标高的话调多少?
当飞机故障时候,例如双FMGC故障,飞机不知道着陆标高信息,那么根据公式
目标客舱高度=
气压高度=机场标高+气
压基准,
因为气压基准已经设置了场压,场压数值即代表了该机场的气压高度,所以无需再通过着陆标高选择器选择着陆标高进行重复修正,所以着陆标高选择0.见下图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