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近三年前针对美国13起反倾销的起诉如今被判胜诉。
当地时间本周三,世贸组织(WTO)公布其争端解决机构的专家组审查报告,
支持中国主要诉讼请求,裁定美国13项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
报告认定,在目标倾销(针对特定类型产品倾销认定和倾销幅度计算)、分别税率(歧视性的拒绝给予中国出口企业分别税率)等做法方面,美国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
据商务部网站新闻,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称,中方对WTO的上述报告裁定表示欢迎。该负责人指出,本案涉及机电、轻工、五矿等多个产业,年出口金额约84亿美元,涉及中方重大贸易利益。
上述反倾销诉讼始于2013年12月3日,涉案产品既有像油井管、铝挤压材、金刚石锯片这样的工业品,也有太阳能电池(板)等新能源产品,还有暖水虾等农产品。
中国正式起诉后,据新华网报道,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杨国华称,对这些诉讼的案件“有胜算的把握”,“打包”起诉主要针对美国商务部在反倾销调查中存在共性的体制性错误,逐个案件诉讼成本太高、效率也低。
《每日经济新闻》援引接近商务部人士介绍,自2008年起,美商务部在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复审中,逐渐频繁采用“目标倾销方法”认定倾销幅度,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把本来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把本来仅有小幅倾销的认定为大幅倾销,严重侵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打包”起诉美国反倾销时,
中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主动起诉案件12件,除轮胎特保案外,其余11件都取得胜诉。
不过,中美贸易的争端还在继续。就在上周四,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宣布,美国政府已提请WTO争端解决机构设立专家组,审查中国对锑、铬、钴、铜、石墨、铟、铅、氧化镁、滑石、钽和锡等11种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包括出口关税和出口配额。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当天发表声明称,这11种原材料是美国航空、汽车、电子、钢铁、建筑等行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中国对上述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措施,增加了美国相关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令中国制造企业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相关阅读
市场经济地位深刻地影响着反倾销的成功概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出口快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因而成为国际上遭遇“反倾销”频率最高的对象。
按既定规则,今年12月11日(即中国加入WTO整15年时间),中国应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这条路此前并不顺利:
5月12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决议,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并呼吁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
7月14日,美国方面称,无法在12月WTO会议上自动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存在不足,钢铁和铝方面尤其如此。中国国家干预导致供应过剩和产能过剩,威胁到了全球各地的有关行业。
7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消息,欧盟拟在贸易争端中把中国视为市场经济体,但条件是有权实行美国式的反倾销税,同时中国需承诺大幅削减钢铁生产过剩。
相关措施包括欧盟有权在极端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开征很高的进口关税,以及延续按照旧规则已经具备的发起反倾销案的权利。
7月21日,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文《美欧挑起贸易争端注定竹篮打水》指出,
美欧此时挑起对华贸易争端,只会损害欧美人民实际利益,损人不利己。
从经济角度来说,美欧挑起对华贸易争端最终目的是发展本国产业和出口,减少贸易逆差,但这一目标无法靠挑起贸易争端而达成。
美欧此时挑起对华贸易争端,都有其内部政治动机。
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显示对华的强硬态度,帮助民主党候选人在当前美国大选中赢得主动,还希望借此推动国会审议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给奥巴马即将结束的总统生涯留下一笔贸易遗产;欧盟则希望在刚刚经历英国脱欧公投重创之后,对外对内显示其“力量”。
然而,挑起贸易争端,干扰中美、中欧正常贸易发展,既无助于解决欧盟内部凝聚力虚弱、决策和执行机制混乱等问题,也无助于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在大选中占上风,只会损害欧美人民实际利益,损人不利己,双输非双赢。
转载协议
更新,
回复 授权 查看
,否则一律举报。
广告投放QQ:1814385214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喜欢就转发和点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