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起发生在凌晨的恶性杀人案件,再次将滴滴推上了风口浪尖。
图片来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官方微博
很多人起初因为并不准确的网络爆料就把荔湾女受害者的死归罪于滴滴:
图源/公众号吴主任
两起命案被「人为」打上滴滴的标签后,大量网友第一时间带着愤怒直接攻陷了滴滴的微博。很多人连事情的原委都不清楚,就开始谴责和谩骂。
结果,警方辟谣:15日凌晨发生的荔湾女书记员被杀案后来证实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所为。于是,那些键盘侠和喷子们悻悻离去,滴滴官微下只剩一堆污言秽语。
空姐事件让十部委进驻滴滴进行安全大检查,滴滴顺风车下线超半年归来无期;而同样的恶性杀人案件主体变成出租车后,人们就不愤怒不声讨,至今我们连出租车公司的名字都无从知晓。
按照取缔滴滴顺风车的逻辑,应该取缔这家出租车才对啊?
同样,当警方通报24日凌晨发生的鼎城杀人案系滴滴司机被19岁乘客连捅数刀杀害后,这一话题直接跌出微博热搜前30。
一个19岁少年因悲观厌世的轻生念头,就无故将司机陈某杀害,连捅7刀,车上倒是是血难道不令人发指吗?
陈某这样苦哈哈讨生活的网约车司机,身上背负着购车欠款,是四个老人,两个儿子经济来源,被人杀害却没多少人关心了?
可见,在杀人这等恶性案件中看客们对于滴滴和出租车的态度,对于司机和乘客两者的关注度「相差甚远」。
偏见一直都存在,而且根深蒂固。
各大社交平台上,滴滴司机们对于翘脚、抽烟、骂人、醉酒闹事乘客的投诉远远没有乘客锱铢必较曝光出来的琐事关注度高。
一个跑滴滴的网约车司机每天可能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为了保障早晚高峰用车,吃饭从来不在饭点,上厕所都没时间,明明赚得是辛苦钱却在部分媒体刻意的报道中被污名化,和滴滴一起被打上「恶」的标签。
陈某这样的网约车司机忍受着乘客各式各样的为难,直到生命终结却换不来一份平等的尊重,为什么?
说到底,看客都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会成为乘客,却不会成为司机。
「荔湾命案」中女生是受害者,「鼎城惨案」中司机、平台都是受害者,为什么大家的目光第一时间却聚焦在谩骂滴滴上?
因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明白,骂滴滴有流量,骂出租车兜不住。
郑州交通执法部门正在查处黑车
长久以来,传统出租车行业一直受到政府管制,其进入和退出机制均受到严格限制。
于是,市场供需失衡直接导致多年来黑车泛滥,非法营运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出行秩序。
而且,传统出租车在这样的乱象中缓慢发展比网约车危险的多。
2018年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2017年全年,网络约车司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传统出租车司机在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数为170余件(经计算为175件),万人案发率为0.627。
来源: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传统出租车司机案发率约为网约车的 13 倍,网约车发案率远低于传统的出租车。
财新做了一张图,汇总了近年来出租车杀人或强奸案判决结果:
即便这样,网友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无限制忍受,对新兴出行方式过于苛刻这样的反智情绪却越来越严重。
真是一种病态。
我们没有因为全球每年上百万人死于车祸而取缔汽车,却因为网友的愤怒取缔了顺风车。
一刀切的处理方式短期看省时省力还省心,但在因噎废食的思维模式下,取消顺风车何尝不是一种倒退?
让需求成为「重回地下的交易」,让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几年数十亿补贴烧出来的共识被迫推倒重建,长期看就是“开倒车”。
先用手擦屁股,再用纸擦干净手。顺序错了,市场永远脏乱差。
网约车司机杀人到底是人的问题还是平台的问题?
人渣不会因为滴滴顺风车的关闭而消失,那些喊打喊杀,呼吁最起劲的人才不会在乎具体问题如何能得到最优解,大字报式的辱骂永远是最简单的,为了呼吁而呼吁,还博得一个好人设,稳赚。
图源/百度
滴滴一路从监管和行业竞争的夹缝中厮杀出来,在舆论和监管的强压之下,本就活得十分艰难。
但正是滴滴这样的平台承受着亏损很大程度上规范了私家车出租市场,让市场上黑车变少。
网约车对传统出行方式进行一场全方位的改造,将便捷性、安全性、服务性带到出行市场中来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趋势极大的改善了传统出租车计价器不准、不打表、任性拒载等问题,让用户在出行消费的过程中感受到公平和透明。
卸载了滴滴我们再去路边打车,再去雨中体验拒载吗?正是数量可观的庸众用口水一点点擦掉了舆论监管的边界。
滴滴在日常巨大运力倒逼下,已经逐渐建立起司机信用模型和出行算法,无论信息整合还是地图规划等方面都有绝对优势。
没有了滴滴,「黑车」大规模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对普通乘客而言,这些车出了问题,更难救援、更难追责、更难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