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第三季度财报出来了,有几个数据很有意思:1、该季度总净营收为178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的153亿元增长16.4%;2、活跃用户人数为2650万人,与去年同期的2380万人相比增加11%;3、总订单数量为9570万份,与去年同期的7400万份相比增加29%。
财报出来当天,唯品会开盘大涨12%,涨幅领跑中概股。为什么说上面几个数据有意思呢?首先,用户活跃度增加,说明用户获取效率在提高,就是花同样的钱,唯品会得到用户并且留下用户的机会更大,当然成本也就更低;其次,用户活跃度上来了,订单量自然就增加;而订单量的增加,必然会助推总营收的增长。
在这份财报中,有一个数据我没有想到,就是唯品会与腾讯、京东的战略合作开始产生化学反应。根据财报,微信生态向唯品会日均贡献新客达22%。也就是说,每天5个新增用户中,至少有一个是来自微信生态。
而根据腾讯最新的财报,微信全球月活用户已经超过10亿,对于今年才进入微信生态的唯品会来说,微信流量红利期才刚刚开始。
在所有数据中,有一个数据应该是最没有悬念的,这就是继续盈利:第三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5.008亿元(约合7290万美元)。至此,唯品会已经连续24个季度盈利,继续创造着中国电商上市公司的新纪录。
总体来说,这是一份“逆市”的财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全国电商零售额为7047亿元,4月份为6474亿元,这意味着电商零售额环比出现了573亿元的负增长,增长幅度为-8.13%。
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的低迷,电商行业可能正在迎来近十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寒冬”。未来几年,所有电商公司都要面临两个问题:1、新的增长点在哪里?2、靠什么抵达?
回答这两个问题,有必要先看一下唯品会的成长路径。
反周期的模式
2008年唯品会创立后不久,就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当年中国GDP增速是9.7%。放到今天,是一个很高的速度了,但要知道,那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低于10%。如果没有北京奥运会的拉动,增速可能还会降低。
唯品会能够在诞生之初走出寒冬,很重要一点就是把特卖的目标人群不断扩大。从最初只做国际大牌的特卖,到也做国内大牌的特卖,最终把范围扩充到国内二、三线品牌。精准地击中了那些既有价格敏感度、又渴望买得到品牌正品用户群体的诉求。
2012年春天唯品会上市时,正赶上中概股信任危机,此前一年左右没有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华尔街上市。2012年,中国GDP增速是7.9%,是自2008年以后的新低。可以说,唯品会不仅是在最差的时间点创业,也是在最差的时间点上市。
但唯品会201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财报一出来,颇有“惊艳全场”的感觉:全年净营收达6.9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04.7%。考虑到2012年正值电商高速发展期,这个速度也许并不意外。但最关键的是第四季度的个数据:实现净利润630万美元。这不仅是唯品会上市后第一次盈利,也是其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性盈利。今天我们说的“连续24个季度盈利”,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2012年中国电商领域投融资案例为139个,融资总金额超过65亿美元。电商企业融来的钱大部分都被用来做营销、买流量,人为制造亏损是当时的主流玩法,目的就是再去融资。可以说,后来大行其道的to VC模式即诞生于此。
当所有电商都在不停烧钱、亏钱的时候,唯品会居然盈利了,而且还能一直持续下去,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商江湖的一股清流。
上个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主要经济数据,其中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6.5%,创十年以来新低。自从2008年创立之后,这是唯品会第三次遭遇经济下行周期。新的财报也表明,唯品会的“抗周期能力”确实很强。
一般电商或互联网公司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是这样的传导机制:经济下行、需求减弱、融资难度加大、自我造血能力减弱。但唯品会越是面临下行周期,表现越稳。从根本上说,这源于它的特卖模式。
护城河
网络特卖有三个特点:正品、低价、限时。
正品很好理解,就是品牌商的折扣商品。在经济上行周期,人们的购买力也会跟着走强,比如过去几年我们讲消费升级,更多是聚焦北京、上海的白领如何从买最新款的Coach到买最新款的LV。但在经济下行周期,购买力减弱,就会追求高性价比,即希望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品牌货。
截至目前,唯品会在在全球范围内已完成10个海外办公室、15个大国际货品仓(含海外仓和保税仓)的布局,海外自营仓储面积超6万平米。
唯品会已与全球200多家知名品牌达成了战略合作,同时,很多海外特色品牌也通过唯品会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通道。目前,唯品国际已有近3000家品牌入驻。
低价分两种:绝对价格低和相对价格低。特卖模式下的低价,无疑是后者,即售卖商品相对于品牌的当季价格要低。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平时使用2000元包包的女白领手头再不宽裕,也不会去买20块钱的地摊货,但她可能会买1000块钱的品牌打折货。
特卖模式会拉低消费价格,但不会拉低消费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