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HO 于 1 月 7 日发布了一份题为
“关于药品连续制造的考虑要点”的指南草案
,适用于成品制剂以及在连续制造生产线上生产的辅料和原料药(API)。
该指南草案主要关注固体口服剂型,但其原则也适用于生物制剂和疫苗。初始工作文件于 2024 年 6 月发布,并于 2024 年 11 月由非正式起草小组最终确定。WHO 计划审查反馈意见并发布工作文件以供其药物制剂规范专家委员会(ECSPP)于 2025 年 6 月通过。
草案文件中包括风险管理、控制策略、工艺动态、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和确认以及稳定性试验等部分。此外,文件还讨论了连续制造带来的获益和挑战。
连续制造的好处包括“与传统批量处理相比,连续制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产品产量。
由于操作员的暴露风险较低,连续制造还可以提供安全优势。
”
行业采纳连续制造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缺乏工艺知识、与新设备相关的流程问题以及使用涉及复杂分析仪器的先进控制策略。企业还担心连续制造可能不会被美国 FDA 和 ICH 框架以外的国家接受,而这些国家往往没有自己的连续制造指南。
WHO 的文件介绍了一系列涵盖连续制造的良好实践,指出,这种制造模式“可能需要制造商购买新设备;实施管理现有设备的新方法;购买新仪器和计算机化系统以及软件;并建立新的操作模式。”
草案还指出,由于连续制造可能与传统批量处理相比带来额外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应成为采用连续制造的药品质量体系(PQS)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制造商应在其风险管理计划中评估筛选、研磨、混合、造粒和干燥过程中的时间、温度、每分钟转数、安培数、速度和压力等参数设置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控制策略应定义并描述所有步骤,以确保制造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控制策略应涉及输入材料、过程监控、材料转移、实时放行检测 (RTRT)、质量标准和工艺设备。
连续制造生产的产品的稳定性研究必须遵循 WHO 稳定性检测指南中概述的相同原则。制造商应能够证明其选择用于稳定性检测的批次以及检测的批次数量的合理性。
WHO 正在通过在线平台征求对该指南草案的反馈意见,截止日期为 3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