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坏土豆
最大脑洞,没有之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刑事实务  ·  ​DeepSeek很牛?能否给出疑难案件的定性?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会谈 ·  3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这次机会,我会好好珍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坏土豆

历经千年争议,但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不朽英雄

一个坏土豆  · 公众号  ·  · 2024-12-16 08:00

正文

土豆说:
孤独到窒息,自信到巅峰,这就是千古一帝的风采。

我们每个人,都是他所创造伟业的既得利益者。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如果你励精图治,终于将公司成功上市,此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管你是怎么想的,创业伙伴们想的都是论功行赏。

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总不能白支持你一把吧。


公元前 221年,秦国灭齐,结束了长达549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一统。

对于这份功业,大臣们认为嬴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而辅助嬴政完成伟业的众多功臣和名将,自然是欢欣鼓舞,等着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

而分享胜利的果实,自然就是分封。
分封,不仅仅是犒劳有功之臣,更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分封是最高效的管理方法。



分封在公元前 221年前,已经延续了数百甚至千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治理模式。

给予有功之臣一片封地成为领主,领主不仅仅有这片土地的所有权,更有财政权和管理权。

有了这份封赏,领主们自然对君主死心塌地,忠心拱卫皇权。

否则,谁给你干活?


丞相王绾首先站出来说,六国刚刚被灭,但是齐国、燕国、楚国地处偏远,非常难治理,应该封王去镇守,否则这几个地方很难统治下来,因此建议嬴政封皇子与功臣为王。

嬴政说大家议一议吧,结果整个朝堂,众人一片赞成。

臣附议!


当然,我们首先要说一下,分封制之外还有郡县制,这并非嬴政的发明,而是楚武王熊通的首创,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常见,一般是国君的直辖地管不过来,派遣代理官员进行管理。

在春秋后期,战国开始,郡县制为各个国家所采用,但一直并非时代的主流。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过县制,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秦国,疆域史无前例的庞大,尤其面对众多偏远地区,甚至还面对六国旧贵族的反扑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采用周制进行分封制,被大臣们认为是一种必然,既能奖赏功臣,又是最高效的管理方法。

反对的只有廷尉李斯。

李斯认为: 周文王、周武王当年分封天下,最初的时候还能相安无事,延续几代后关系不断疏远,纷争不断,导致所有的诸侯都成为了仇人。

由于周天子权威的衰落以及诸侯的崛起,天子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去管。现在大王想要治理天下,采用郡县制,给有功的皇子和功臣奖赏也就行了,维持目前郡县制的局面,天下就很容易控制,如果封王,很有可能重蹈周王朝的覆辙。


嬴政果断的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或者说,李斯本来就说出了嬴政想说的话。

嬴政的这个决定,给所有的秦国功臣们兜头浇了一瓢冷水。

大家跟着你辛苦一场,无外乎就是为了拜将封王,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封王。


现在可好,天下分为 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 ,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而王这个岗位,直接被嬴政干掉了。


嬴政,开启了中央集权的中原王朝时代,而这个集权,纯粹到以后的 2000年古代历史都无人可及!

出道既巅峰!


所有的皇帝,可以在军事上低能,但在政治和权术上,必须是高手。

而最重要的政治能力,就是需要知道妥协的艺术。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皇帝,是没有可能一个人拥有整个天下的,必须将自己的权力进行分割,而政治最常用的方法,是让渡一部分权力形成自己的同盟军,或者达成利益共同体。

君主、文臣与武将形成一个班底,而皇帝,是利益共同体的代表。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晋朝的确立,就是皇帝与士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利益。

再如刘宗敏对李自成的话就是非常直接了: 皇帝之位归你 ,拷掠之威在我。

皇帝都给你当了,还不够你得瑟的?还不让我们抢钱抢女人?那兄弟们凭什么跟你干?

即使如刘邦朱元璋,无论后期是否刻意杀戮功臣,但在建朝之初,必定论功行赏,否则拿什么稳定人心?怎么去拱卫皇权?

兄弟们和你离心离德,你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但是,嬴政,是所有皇帝中最有自信的人,他的眼中,只有目标。

嬴政被历代儒生痛骂为暴君,但有秦一代,却没有杀戮一个功臣。

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这些秦朝百战名将全部善终,无一人受到嬴政的猜忌。

不仅没有杀戮功臣,更是果断放权;

蒙恬,领军 30万北击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赵佗,领军 30到50万镇守与开拓南疆,在南越引入中原文明;


仅仅这两大部队,就占据了秦国总兵力的 80%以上,要知道,当时镇守关中的军队不到5万。

后期的起义军,几乎势如破竹,胡亥在后期面对对方的几十万的军队,兵力上的悬殊使得他不得不释放二十万囚徒组成杂牌军来对抗。

当然,要说的是,嬴政还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起义和暴动,只是偶有刺杀事件 ....

可以说,嬴政的这种自信,在古代皇帝中,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不设置诸侯,不封地,势必引发了所有贵族,尤其是六国旧贵族的嫉恨。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六国旧贵族,嬴政有别于历代皇帝,没有斩草除根,也没有赶尽杀绝,虽然干掉了六国国君,但对比历代王朝,几乎都这么干的。

他的做法是,徙天下富户十二万户于咸阳。


注意,这里的十二万,不是十二万人,是户。

古代计算人口,往往以 5位单位,十二万户,至少是60万户,而富户加上门人等,更是远远超过了60万。

他是历史上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剪除贵族势力和根基。

60万人,国家是否一统,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但看到荣耀地位的丢失,对嬴政的恨是不可磨灭的。

而嬴政信心满满的让这 60万人生活在他眼皮底下。


但多数贵族,已对嬴政恨之入骨。

就像韩国的贵族之后张良,一直是一个不安分子,成天想杀了嬴政,为韩国报仇。但是,张良滑的很,一直在大秦相安无事。

项梁也一样,还是个杀人狂,经常犯法。项梁跑到吴县平安活了下来,项梁的项家军就是在这里生长壮大的。

魏国王室的公子纠,魏豹、齐国的田儋、田荣、田横兄弟三人,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善辈,他们都想等待机会恢复故国,但是也没有人和他们为难。可是,他们在后来所造成的轰动秦始皇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话经常会让人误解,是楚国被干掉到就剩下三户人家了吗?第一种认为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大姓,分别是芈、景、昭,古代这三个姓氏的楚国人最多,而且很多都是楚国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人物可以说就是屈原了。

而楚国的旧贵族在秦统一之后,没有人被清算。

这也是最终灭秦战争成为了「名义上」的六国旧贵族的复国之战。


嬴政的信心,强大到了不需要任何政治上的联盟。

我们查阅所有的历史记录,嬴政是没有皇后的。

皇后的作用于价值在哪里? 是皇帝政治联姻与联盟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后宫的女人一定要争宠?因为深宫没有爱情,每个女人都代表自己庞大的家族和政治势力,入宫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权力。

但是皇后和嫔妃,同时也是皇帝有效的建立自己政治势力的最佳途径。

尽管在历史上不断的有外戚干政,几乎在每个时代,都可以数出一大串的历史人物。

汉代有窦氏干政、吕后专权,唐代有武氏一族,到杨国忠身兼 40余职;

但是在皇权的初期,以后宫进行政治联姻,是拱卫皇权,拉拢各方势力的有效手段。


可在秦朝,看不到后宫对政治的任何影响,查不到嬴政背后的任何女人。

他,不需要用联姻来巩固自己的权利;

而这,可能也是嬴政能统一六国的关键。


为什么在嬴政之前,春秋战国征战 600多年,但尤其进入战国时代,从来没有灭国之战?

大家最多为了财产土地和城池打仗,但从来没有说把一个国家给灭掉。

因为七国之间相互联姻,七国之间的势力相互纵横交错,并不是相互之间一定要灭掉对方。

国与国之间纵横捭阖,相互的外交手段经常使用的就是几种。

土地、质子、联姻。


土地是诸侯国的根本,有了土地就有了人,有人才有收入赋税,也才会有军地、财富,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诸侯国之间的妥协都不会用到土地,不仅如此,土地是各国争夺的焦点。

而质子是诸侯国联盟与互信的常见手段,不过质子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在一般的王族家庭,最不缺的就是王子公主,随便选出来一个到其他诸侯国质子的肯定不是未来的继承人。

对于公子都数不过来的国君来说,给出一个庶出的公子,并不是很大的难事,而对方也很难通过这个来拿捏国君。
嬴政就是从小在赵国出生,因为他爹就是被送到赵国做质子,被吕不韦押宝,认为奇货可居,才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最终,联姻就成为了最靠谱的方法。

虽然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两个诸侯国不打起来,但是这样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联盟关系,同时随着不断地繁衍,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局面。

到时候如果真的动起手来,双方论起来都有亲戚关系,谁都不会下死手,因为七国之间,每个国家都有对方的政治势力渗透,国事也就是一家人吃饭喝酒,都有商量的余地,用不着置对方于死地。

联姻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使用,谁都想给自己一个保险阀。


可以说,在嬴政之前,是各国家族之间的利益斗争,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不会有灭国之战。

如我们所熟悉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是魏国人,为啥要救赵国?因为他姐姐是赵国国王的弟媳,平原夫人。

这个时候的关系,非常乱,非常复杂。


某个国君, 5个公子,可能分别是5国公主嫁给国君生下来的,每个公主都代表一个国家的势力。

家族关系,才是七国战乱埋在底下的暗线。


在秦国发展的最初期,秦穆公早期时期就曾与晋国形成联姻,这也换来了秦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当时的晋国是诸侯国强国,晋国在晋献公的治理下,采取尊王政策,假途灭虢,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秦穆公在继位之后,明白一个道理,想要自己安心的发展,搞好和这些大国的关系非常有必要,而晋国是当时大国中为数不多愿意和秦国搞好关系的一个,于是秦穆公就请求晋献公将他的女儿嫁给秦穆公,再以后,晋献公一看秦文公人还不错,就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样一来秦国与晋国就形成了良好的联盟关系,由此还产生了一个到现在还在沿用的成语 —秦晋之好。

到了嬴政时代,七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是犬牙交错,各国国君的女儿基本上都不是嫁给其他六国的公子,就是嫁给国君,外戚势力不断延伸到各国贵族,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


如秦国宣太后,就是芈月传中的芈月,是楚国公主;

华阳夫人,是楚国公主;

韩夫人,是韩国公主;

赵姬、吕不韦这些又是赵国的势力;

......

而七国的每个公子和质子,背后都有深入的外戚关系,或作为幕僚,或作为军师;

但是,在嬴政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外戚的影子。


可以说,外戚势力对春秋战国的影响极大,而从秦始皇处死嫪毐,幽静赵姬之后,整个外戚势力在秦代的历史上彻底消失。

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嬴政彻底干掉了秦国的贵族势力,再通过统一战争剪除了六国贵族势力。


这一段历史已经无从可考,但是春秋七国到史记,任何一个王都能查到联姻与外戚关系,唯独最显赫的嬴政,查不到任何文字。

没有分封,没有外戚,甚至没有太子,就是没有任何的事业合伙人,嬴政是一个孤独到让人窒息的人。

这,可能也和他的身世相关,从出生开始,在赵国被歧视,从小被祖父抛弃,被父亲抛弃,被祖母背叛,被滴滴背叛,被母亲背叛 ......

他只相信自己。


没有宗亲的支持,没有继承人的分忧,没有外戚的支持 ......嬴政可能是最孤独的工作狂,每天阅读和批阅的竹简在120公斤以上,如果不是在宫殿办公,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巡游天下,考察地方......

而嬴政同样却也是一个自信到极致的人。

秦国的强大从商鞅开始,但是能最终统一六国的,却一定是嬴政。


嬴政强大的自信,除了他自己的原因,还是源于秦国的传统,是七国中坚定的法家思想治理天下。

从公元前 356年商鞅变法到公元前238年嬴政登记,法家管理制度已经深入到秦国的每一个角度, 在100多年的历史上,律法与秩序已经成为了秦国的传统。

秦国是一个有着严格的法律的国家,在秦国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律可依,而且历代秦国的国君都非常遵守这套法律,因为他们知道想要维护统治,一定要靠完整的法律, 所以上至天子、文武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守法律,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一旦越线,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元前 230年,嬴政统一天下,之后6年,相安无事,嬴政享年49岁,如果他的生命只有45岁,恐怕暴君二字落不到他头上。

他大兴基建,是在统一战争后的 6年后开始的,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 221年,嬴政下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


这是嬴政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度,这是 100多年来商鞅变法后的首次制度变更。

要知道从商鞅开始,秦国一直是用土地和田产作为军功的奖励标准,并建立了 20级爵位制度。

商鞅变法符合秦国的现实需求,因为秦国的土地一直在扩张,兼并战争从来没有停止,一旦占领土地,就有足够的资源建立给有功的将士。

如只要击毙敌人甲士一名,就可以得到田一顷、宅一处。


但是,在完成统一六国之后,已经没有额外的土地进行分配了,商鞅的相关制度已经不能继续适用下去了。

作为皇帝,当没有足够的资源与奖励进行分配的时候,必然遭遇困难。

嬴政不仅没有奖励的资源,更没有政治上的盟友。

嬴政虽然是开启中央集权王朝的人,但他也是中央集权最彻底的人。


不要说他的儿子连王侯的虚名都没有,即使是为统一七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王翦,也只得到了侯爵爵位,更没有封地。

在秦代之后的历朝,皇帝都是通过权益的分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就和公司一样,老板必须要掌控奖赏和股权的分配,来把握大家的干劲。

即使是明代和清代,也没有如嬴政一般做得如此彻底,在朱元璋时代,封的王甚至还是有军权的。

而在明代中后期,虽然封王没有实权,但好歹给自己的儿子一个虚名或俸禄,有一个没有管理权的封地,嬴政是干干净净啥都没有。

从汉代开始,虽然最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刘邦刚开始也是不断的经过妥协,从广泛封王到不是姓刘的不给封王,到汉武帝时代的推恩令,才完全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制度,当然是历史的逆流,是国家统一的障碍,而且历史上的数次分封,都无一例外的造成了战乱,从汉代的七国之乱到明代的靖难之役。

但汉代好在差不多有近 100年的缓冲期,但这中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皇帝去拱卫皇权。

而嬴政是没有任何妥协,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的中央集权,依靠技术官吏搭建的郡县制进行管理,而此时的技术官吏,必然没有几百年后那么成熟。

这样的做法,就是导致嬴政成为了最孤独的孤家寡人,就如同在分封和郡县之间,除了李斯,他找不到支持者。


这个很正常,即使是嬴政的儿子,想必也对当爹的不满,没有封地,没有爵位,和庶民有啥不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