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有3个主要机构发布“2016年度房地产企业销售榜单”,分别是易居克而瑞、中国指数研究院和亿翰智库。这三份榜单的业绩数据和排序整体相差不大,但在一些细节上存在着诸多不同。
从榜单的前十名来看,中指院与亿翰智库的排序完全相同,而在克而瑞的榜单中,万达挤掉华润跻身十强。这是因为,在前两份榜单中,万达的销售规模分别为1075亿元和1074亿元,而后一个榜单上的万达业绩为1100亿,超过华润的1080亿。
三份榜单中的前九名业绩相差不大,排名完全相同,分别是:恒大、万科、碧桂园、绿地、保利、中海、融创、华夏幸福、绿城。
排名越靠后,企业的销售差距越小,业绩和排名的差距往往因一些细节而发生变化。按照中指院数据,2016年百亿房企军团为131家,易居克而瑞统计的百亿军团为138家,而亿翰智库的统计仅125家。
在对个别企业的业绩统计上,差别令人咋舌。以协信为例,中指院对其2016年的业绩统计为202亿,亿翰智库为228亿,而在易居克而瑞的统计中,仅为110.2亿。前后相差一倍。
泰禾的业绩也遭遇“变脸”。中指院给出了408亿的年度销售额,易居克而瑞统计为400亿。在亿翰智库的榜单中,泰禾年销售额仅265.4亿。
这只是整体销售榜单,在很多机构推出的单个城市销售排行榜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这或许能够从发布节点上找到一些原因。由于这些机构长期以来的竞争关系,造成了抢发榜单现象。三份榜单的发布时间集中在2016年12月30日和31日两天,此时不仅距离房企发布年报有3-4个月,12月的销售简报也未发布,部分企业的销售进程甚至还未完结。因此,这些数据很难与企业的官方数据取得一致。
中指院的榜单于2016年12月30日发布,其对数据来源的说明为:百亿企业销售数据统计是以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销售的商品房为统计口径,主要依据CREIS中指数据在各地的销售监测数据、企业已经发布的业绩公告,并参考本年度总体经营情况和推盘去化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对于少数没有在监测范围内的城市或项目,由企业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经课题组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也纳入统计范围。
不难发现,该机构的统计中有一定的推测成分。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几份榜单的整体情况。
即使是企业向机构申报的数据,也未必完全客观。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指出,很多标杆房企实现了全国化布局,部分项目甚至布局在一些没有网签的县城,数据来源也就很随意。
宋延庆指出,房地产销售是一个有着诸多复杂程序的过程,口径的不同会造成统计数据出现明显差别。主要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是按合同销售额,还是按认购销售额算;统计范围是公司,还是也包括集团其他同业公司或代建;是计算合并销售额,还是权益销售额(克而瑞同时发布了一张权益销售榜单,以示区别,但另外两家机构并未发布)。
但在现实统计中,很难做到统一口径。以前述最后一个口径为例,如果按合并销售额统计,合作项目的销售额不免被重复计入各自的销售业绩。相比之下,按权益销售额排名更真实些。但是,销售额不同于净利润,并无必要按权益切分,且证监会、交易所亦没有此项要求。
宋延庆认为,想统计真实的销售数据几乎不可能,“因为真实的销售数据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