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自贡网
自贡网(www.zgm.cn)作为自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是在自贡市委、自贡市人民政府直接支持下创办的市级主流媒体。权威媒体,自贡门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名师大咖进中学 | 石碧院士在泸州高中谈求学与创新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名师大咖进中学 | 石碧院士在泸州高中谈求学与创新 ·  昨天  
四川日报  ·  成都一小区地下室承重柱被拆除?官方通报 ·  3 天前  
自贡网  ·  新纪录!富顺县再生稻平均亩产公布—— ·  4 天前  
四川日报  ·  一乡长下村工作时被刺身亡,官方通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自贡网

【夜读自贡】中秋节,自贡还有这样的风俗

自贡网  · 公众号  · 四川  · 2017-10-02 21:05

正文

点击上方“自贡网”可关注我们


儿时,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从母亲打糍粑的忙碌中体会到的;是从母亲说某地的鸭子肥,叫父亲“认斗这个地方的鸭子买”中知道的。那时,富顺县城里已有京式、广式、苏式月饼出售,有桃仁、豆沙、火腿、金钩等馅,也有本地传统的红糖麻饼出售。看见外婆从乡下送刚收获的酒米(糯米)来了,母亲就会对父亲说,该给外婆、舅舅、姨送月饼了。



中秋节来自月神崇拜


何为“中秋”?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书中。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太宗年间(976—995年),太宗正式下令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的活动,才在南北各地广泛兴盛起来。诸如安排家宴团聚亲人、以月饼为节令食品等风俗,皆在这一阶段形成。至明清,中秋节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如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团圆节等。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日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要为他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期间,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古时候,每年春天播种前要进行“春祈”活动,以求土地神赐予五谷;到秋季八月中旬,正是收获季节,要举行“秋祀”,拜谢土地神和月神。“中秋”成为节日,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这天,故名“中秋节”。


为什么要祭月呢?古人认为,五谷丰登离不开土地,也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的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古人的月神崇拜。

当年中秋节怎么过


据《晋书》载,早在晋代,就有中秋夜泛江赏月之习俗。记载唐玄宗时期琐闻的《开元天宝遗事》上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上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观月。”这时,京城里所有的酒楼都装饰一新,出售新启封的好酒。街市上水果铺堆满新鲜佳果,豪门显贵都在自家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鸣奏,至晓不绝。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有些地方民间还有一种习俗,中秋之夜,妇女盛装结伴出游,“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称为“走月亮”。


还记得儿时每到中秋节前一天,母亲已打好了糍粑,磨好了炒黄豆面,平日吃糍粑蘸的黄豆面里拌盐,中秋节吃时,黄豆面里拌的是白砂糖和炒熟的芝麻。


中秋节晚饭是团圆饭,较平日丰盛了许多,有小煎鸭、回锅肉、糍粑、煮毛豆、咸鸭蛋、酸菜胡豆瓣汤,还备有桂花酒。父亲在小镇开有一家杂货铺,中秋节晚上要营业到三四更,所以我家的团圆饭就早早吃了。


如果外婆从乡下来我家过节,吃完团圆饭后,就在小院堂屋前放一张小桌,小桌上摆满月饼、糍粑、桂花糕、煮毛豆、花生、核桃、石榴等,边赏月边吃月饼。父亲杂货铺里卖有县城“冠生园”生产的月饼,拿回两个,一个切成六块,一人一块。另外就是小镇出产的薄面红糖馅的芝麻饼,一人一个。


如果外婆没来我家过中秋节,大哥就会领着我们几弟兄,各自拿着各自的月饼,提上小灯笼去沱江边码头上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这时,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移动,水里的月亮在跳动,非常美丽,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许多美丽的遐想。



月饼“迟到”近百年


月饼“取团圆之意”,大约从明代始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时令食品,“取团圆之意”,大约是从明代始,直到现在。


《说文》曰:麦制的曰饼,米制的曰餈。晋人束皙有篇《饼赋》,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饼的起源、当时的著名品种、庖人制作过程、宾客食饼的景况等,是一份极其珍贵的面点史料。


北宋年间已十分流行过中秋节,《东京梦华录》里详细记录了各阶层人等在中秋节的赏月活动,吃喝玩乐都涉及到了,但未提到月饼。


到南宋年间,专门记述当时临安节序风俗的《武林旧事》《梦粱录》两本笔记中,才记有了月饼,但不是记在“中秋”栏,而是分别记在《蒸食从作》《荤素从食》的“点心、食饼”栏里,根本看不出月饼与中秋有什么必然联系。


直到明代的《酌中志》里,才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宫中尝(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里“八月馈月饼”条下注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由此大概可以认定,“月饼”的出现,比中秋节的俗成至少晚了几十年;而“月饼”出现以后到成为中秋节必备之品,则还有近百年间距。其初,之所以称为“月饼”者,只不过因其形状像圆月罢了。


到清代,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已成为驰名的节令食品。《燕京岁时记·月饼》里载有:“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等情景,叙述无遗。


发展到今天,月饼已形成了扁圆形、有馅的模式,成了一种最能表现节令与中国情怀的文化食品。生为中国人,无论在家乡或在海外,每到中秋佳节,都不会忘记那古色古香的饼香、饼味。这不仅因为它美味可口,更因为中秋吃月饼,寓意了月圆饼圆人团圆的美好祝愿。

“偷”月饼乞子的风俗


关于吃月饼,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可说,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民国初年间,成都有中秋节晚上到别人家“偷”走供在神龛上的月饼和汤圆,“妇女食之,可以得子”的乞子风俗。


听父亲讲,贡地区也有偷月饼乞子风俗。公私合营前,每年中秋节,母亲都要嘱咐父亲特地多准备些红糖麻饼。吃过晚饭,母亲、外婆拜过月神,就叫大哥带着几个弟弟妹妹到小镇街上去玩,然后将拜过月神的月饼、糍粑、桂花糕、煮毛豆、花生、核桃、石榴等,移到堂屋的神龛上,再添上香。


一会儿,就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妇女敲门进来,一般是婆婆领着媳妇或者是嫂嫂带着小姑,做过自我介绍后,母亲就热情地招呼她们入座,然后就去厨房给客人倒茶。趁这时刻,这媳妇或小姑就赶紧“偷”一个神龛上的月饼,藏入怀中。待母亲端茶出来奉上,客人喝上一口,说些吉祥的话语,就告辞了。母亲看看神龛上供奉的月饼,会心地笑了。


如果偷月饼的久婚不育的媳妇当年怀孕了,或者是没有儿子的生了儿子,第二年中秋节就会带上月饼等礼物来还礼。


来源:自贡网


作者:陈茂君

编辑:周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