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利益》报道,俄罗斯自主研发制造的"铀-6"、"铀-9"扫雷战斗机器人,尤其是铀-6在未来的军事冲突中将极大改变作战双方的力量均衡。让我们透过铀-6机器人的崛起,来看俄罗斯无人作战力量的发展。
地雷作为一种高效的防御手段,经久不衰。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扫雷装备加大研发投入,而扫雷机器人就是其中的最新产品。2015年,俄军组建了一支300人规模的先进扫雷部队,这支部队装备首批生产的“铀-6”机器人。部队一经组建,就被部署到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和印古什共和国执行扫雷任务,首战就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这个“铁疙瘩”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有着极佳的战略战术性能。
一是扫雷效率高。受益于其先进的探测装置,其连续工作时间最高可达16小时,每小时可以完成2000平方米雷区扫除任务,这相当于20名工兵的工作量。
二是扫雷应用广。“铀-6”装备了新型的打击式扫雷器,辅以测距传感器,不论是松软的泥地还是坑洼的路面,这种独特的扫雷器都可以“应扫尽扫”。
三是自身重量轻。可以很方便地运送到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时能翻越障碍,通过壕沟。虽然体积小,但他的机动性并没打任何折扣。
除了扫雷,“铀-6”还有着其他特长。多功能的它配备了高压水枪、水炮、推土铲等装备。战场有火情可以灭火,战场有危险时可以搜救战场,拯救生命。战场有需要,还可以挖掘壕沟,辅助建设工事,可谓是“多面能手”,有着传统作战无法比拟的优势。
然而,"铀-6"、"铀-9"等作战作战机器人的出现绝不是开启了无人作战的新篇,而是逐渐趋近于成熟。随着国际形势与战争要求的不断改变,无人化作战迅速发展,早已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不久前的纳卡冲突中,无人机再度颠覆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聚焦了世界的视线。尤其是阿塞拜疆投入了数量众多、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在前线地带实施了一系列精确侦察与打击,给亚美尼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己方赢得了一定的战场优势。
然而纳卡冲突的无人作战早已不是先例,早在1930年,苏联用落后的电子管无线电台和继电器生产了第一款T-26 “遥控坦克”,该坦克使用火焰喷射器和机枪射击,施放烟幕或喷洒化学战剂。苏联组建了两个50辆T-26的坦克营,成功地应用于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2000年,在车臣战争中也已成功应用“瓦夏”侦察机器人探测和清除放射性物质。在2016年的叙利亚战争中,俄军曾投入过一个机器人作战连参加战斗,其中包括6部平台-M型履带式战斗机器人、暗语型轮式战斗机器人、数架无人机和一套仙女座-D指控系统作战时,每个机器人负责一个作战扇区,每个扇区无缝衔接,火力几乎覆盖整个战区,这群钢铁士兵们英勇表现帮助叙利亚军大获全胜,备受青睐。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预计在2025年前组建完成一支由全功能机器人组成的军队,机器人装备将占整个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30%以上,并将该部队投入到实战中去。为适应时代的大变局,俄罗斯秉持着“海陆空立体化多方位发展,重视陆战”的原则加速生产线。
美军也曾做出设想与规划,将在未来组建一个旅级作战单元,至少包括151个机器人战士与海陆空作战平台形成信息链,据估算,这支机器人作战部队与传统的士兵力量相比,可使战斗时间缩短一半,伤亡率降低60%~80%。
俄罗斯陆军方面,自从2014年11月7日组建第一个机器人战斗连以来,迅速成熟,并在叙利亚战争中接受考验。2015年普京还观看新研制的能驾驶摩托的仿人型机器人与手持双枪的FEDOR机器人。除此之外,陆上“三防”机器人(用于辐射、化学和生物污染侦察与防护)、Uran-9、平台-M作战机器人、天王星6、“寄食者”无人战车等相继装备。
海军方面,2017年俄罗斯媒体称,俄先期研究基金会正在为俄海军研制水下自航式机器人集群。此新型机器人有着核动力驱动,新一代水声和声纳系统,海下侦察能力大幅提升。另外大键琴-1R型无人潜航器以及各种水下声纳系统的投入,将成为海洋里的“足球场细菌”,形成严密的监测网。
在未来,作战机器人的研制仍然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体系化联合化作战难。无人部队的组织比传统的战争更加困难。战场的突发情况对无人作战体系的设计与及时改变是一个挑战。第二,战场与战后的评估更难。最后,无人战争后,为降低战争成本,机器的维护,回收利用也是不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