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探
美剧资深鉴赏员,电影专业老司机,推荐真正好看的影视作品,日剧韩剧也是不会错过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美芽  ·  高调离婚后又求复合,内娱第一笑话... ·  6 小时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7 小时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7 小时前  
物道  ·  既见城隍:何不来请一个它? ·  昨天  
季顺潘  ·  山坂挂耳咖啡-射手座,JSP咖啡日记22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影探

唉,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影探  · 公众号  ·  · 2024-07-22 11:58

正文

关注我,淘好片,刷好剧

“麻花的低质强碱性搞笑片雄霸中国电影市场,是文化的悲哀。”

导演陆川在头条号发布的该短评一出,迅速占据微博热一。

随即其评论区就翻车,网友评价:

“大可不必”“观众又不是被枪逼着进电影院的”。

记仇,因为《夏洛特烦恼》和《九层妖塔》同一天上映”“比起自己的失败,同行的成功更让人破防”。


随即,陆川短评被删除。

官方回应称 “非本人操作”“被盗号”

陆川称沈腾是“哥们”,史彭元是他新剧主演之一,是 “亲弟”“祝票房大卖”

结果今日头条光速回应,称陆川登录、发文、删文的手机设备一致。

光速打脸。

这场“恶评-删评”“被盗号,不是我”“没有盗号”的闹剧,彻底成为一场笑话。


不管是争议还是笑话,但没有影响《抓娃娃》的票房。

上映7天票房15亿 (含点映) ,猫眼预测其总票房36亿+,是最有希望超过《热辣滚烫》,拿下今年票房冠军的影片。

但比起这部意料之中的票房爆款,有更值得我们聊的话题——

麻花电影票房大爆,是国产电影的悲哀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悲哀?

谁有资格评价电影?

首先,陆川有没有资格评价电影?

答案是肯定的。

网友说陆川的《九层妖塔》豆瓣评分才4.4,他没资格说《抓娃娃》是悲哀。

《夏洛特烦恼》和《九层妖塔》在同一天上映,《九层妖塔》的票房不仅被前者逆袭,口碑也不如前者。


网友因此得出结论:陆川在酸。

“贾樟柯说这话还差不多,你陆川算什么?”“一个拍出4.4分电影的导演,有什么资格评价人家是悲哀?还不是看人家票房好嫉妒了?”



但要知道,陆川除了《九层妖塔》, 还拍过《可可西里》《寻枪》。

哪怕退一步来说, 就算陆川一部好片都没拍过,就算说这句话的,是毕志飞这种拍出过史诗级大烂片的导演,那又如何?

难道毕志飞的评价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吗?

难道只有拍了好电影的导演才能评价么?

那是不是连电影都没拍过的你我,都没资格?

显然不是。

每一位观众,都有资格评价电影的好坏。

只是陆川 导演的属性,天然让这份评价被更多人看到。



那么,第二。

以《抓娃娃》为代表的麻花电影,高票房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么?

从市场角度出发,不存在所谓的“某部影片配不配那么高票房”。

票房,都是观众真金白银、一票一票买出来的。

只要不是造假、注水、偷票房,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就好。

票房高,无外乎导演给力、片子够硬、卡司豪华、题材自带爆点、命中时代情绪等原因。

甚至就连“没什么好看的,要不就看这个吧”都可以是一个原因。

市场行为,仅此而已。

但从心理感受出发,大家花了票钱和时间,谁不希望有一场酣畅淋漓,甚至触动内心的观影体验呢?

《流浪地球》被评价为“打开了国产科幻的大门”,而《上海堡垒》被认为是“把那扇门关上了”;《花束般的恋爱》要翻拍国产版,网友的嘘声此起彼伏。


某某某得了影帝提名,大家会不约而同打出一个问号,他配不配?

某某某即使得了所谓的视后,也会被舆论嘲笑是水漫金山。


我们很容易在这种对比中,直观地看出大众对某部电影或某位演员、导演的心理感受。

从这个角度出发,与低质电影两相映衬的高质电影也有共性——

让观众若有所思、怅然若失,慨叹“这才是电影啊”。

从而诞生“太值了”“想三刷”的念头,而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配不配”。

如果出现这种讨论,那通常情况下,《抓娃娃》的质量不算特别突出。


对比看,它用了《楚门的世界》的核心设定,就连主角闯出“楚门秀”,奔向新世界时,都同样用了谢幕动作表示强调。

尽管内核有差异,但以《抓娃娃》的整体质量和完成度,如果去跟《楚门的世界》这种影史经典去比,那属实是登月碰瓷了。

当然,这种感受非常主观, A的感受,在B那未必成立;B的标准,A也未必认同。

在同一个观众那里,每一部电影都被一致的标准去对待、观赏、评价,就已然足够。

《抓娃娃》大卖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吗?当然不是。

但只有它能大卖,是。

如果这些是悲哀

“xxx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这种句式,并不罕见。

二十多年前,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导演的片子屡屡获奖。

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因为他们总是拍社会的阴暗面,拍底层人士。

《小武》拍的是山西小偷,《站台》拍的是县文工团演员,《三峡好人》关注大移民。



甚至有年轻观众在观影后怒问贾樟柯:

“你为什么只拍穷乡僻壤,离开了煤矿你会死吗?”

这两年,中国电影的悲哀就更多了。

张艺谋、陈凯歌可是拍《活着》《霸王别姬》的,怎么能拍《满江红》《长津湖》呢?

票房还动辄四五十亿?你们的人文追求呢?社会表达呢?悲哀!

贾玲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票房34亿+,今年春节档票冠。

把减肥拍成电影有什么可看的?悲哀!

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3》,监制的《误杀2》《消失的她》等片子,那么烂为什么票房那么好?悲哀!

徐峥自导自演的《逆行人生》,虽然8月9日才正式上映,但不影响一些人看到徐峥等演员演外卖员就反感,花钱看有钱人在电影里装穷人?

悲哀……

拍不好的,是悲哀,拍好的,还是悲哀。



国产电影,好像怎么拍都是悲哀。

但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了一些事?

《你好,李焕英》上映时,舆论盛赞 “中国电影有贾玲才了不起”

《我不是药神》上映时,舆论说 “只有一种病,穷病” 太敢讲了,认为徐峥是 “为社会底层人士发声”



让中国电影承受那么多悲哀,考虑过中国电影的意见吗?

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里说,日本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把特别丑陋的蛤蟆放在镜前,它会被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吓出一身油。

对中国电影来说,每一个舆论场,都是一面镜子。

真正的悲哀

(防杠声明: 不代表中国电影没有可取之处,也不代表只有这些悲哀,更 不代表这些悲哀其它国家和地区不存在)

中国电影真正的文化悲哀,听起来太大了。

不妨简化一下:中国电影目前存在且难以短时间内改善的问题。

先说说结构性的问题。

市场端: 不及格烂片、大制作烂片太多, 且不少竟然挺卖座。

刘德华主演的《天机·富春山居图》, 票房3亿,豆瓣3.0 ,对幼小的我探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也对许多走进影院的观众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

滕华涛执导,鹿晗、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垒》, 票房破亿,但豆瓣评分2.9 ,差点把郭帆费尽心思推开的国产科幻大门关上焊死。

郑晓龙执导的《图兰朵·魔咒缘起》,投资上亿,请来姜文和苏菲·玛索,结果拉了坨大的……



营销端: 演员戏份多少、影片具体内容等 “营销诈骗”

《超能一家人》,海报和各种宣发视频,都给人一种艾伦&沈腾“双男主对决”的既视感。

但沈腾只在开头和中间有一定戏份,在结尾属于“彩蛋”,总戏份说是男六号都行。

再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成是 “跨年片爱情片” ,多少有情人在影院被坑的“哭不出来”。

票房是比传统预期高了,但观众也比平时更冤了。

中国电影悲哀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被坑的观众很悲哀。


还有些影片,在短视频上发布N多物料,结果观众被吸引到影院一看,这些宣发视频中有的内容,正片并不存在。

明知已经剪辑删除,为什么还要堂而皇之地宣发?

供给端: 凑数型影片太多,真正能看、好看的片子太少。

每年上映的影片都有几百部之多,但不少属于一日游影片。

有些甚至连一日游都算不上,总票房不到百万。


片方痴迷档期,大档期影片过多,周末无片可看。

春节档、五一档,动辄七八部电影,都认为自己会是黑马。

结果多部电影在票房不佳时撤档,杨幂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更是在撤档没几天后宣布“院转网”,留下一地鸡毛。

观众端: “屏摄”、“盗摄”、大声接打电话等不文明乃至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内地每张电影票后面,都会有禁止拍照、请勿大声喧哗等“观影须知”,但上座率越高的厅,类似情况越严重。

社交平台上,到处是偷拍的电影画面和视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