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深圳市龙华外国语高级中学 赵剑峰
(时任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扰一线教师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体会以及观摩学习的心得,总结出几种常见问题的表现形式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思考及初步的解决方案,以求更多的专家和同行关注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共同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水平。
一、未能吃透课程标准,未能依据课程标准大胆整合教材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Ⅱ第五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直到最后五分钟,才涉及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联为一体,原因何在?”,然后再延伸拓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该怎么办?”。
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想把这两个问题探讨清楚,其难度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草草收场。而课标是怎样要求的呢?“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本单元的主线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的重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促进因素,本课的重点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很显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的时候,未能真正理解课标,吃透教材。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Ⅱ第六单元《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本课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如果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的话,很难给学生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这位老师依据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胆整合教材,甚至把“二战后联邦德国崛起”等内容完全删除,另外补充了一些新鲜实用的史料,按照时间顺序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为“二战后至六十年代末的变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变化”三个阶段。这样处理不仅没有削弱教学效果,反而使“二战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这条主线更加清晰,重难点更加突出,教学效果更佳。
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老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老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老师的教学服务,是为老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显然,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是要求教师学会以课程标准去剖析教科书,用动态的眼光“破译”历史教科书,“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建立新的教材观。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重视课堂导入,创新求变,力求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在创新的同时,避免陷入过分求新求异、生搬硬套、胡乱联系的误区。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II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一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展示某市的一幅图片(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周边的房价较高,怎么办?政府宏观调控。由此导入“罗斯福新政”。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政府推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种设计,出发点很好,联系现实,以史为鉴。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学生很难通过政府对房价的宏观调控联系到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这种设计过于牵强,过分求新求异,很难达到预设的效果,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自己生硬地把两个问题捆绑在一起。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法,就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个录像片断。(播放录像《论语心得》片断)刚才这个录像片断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女士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她是谁?北师大教授于丹。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创立的儒学是怎样兴起、发展的?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是怎样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久远的春秋战国,一起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起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
三、虎头蛇尾,新课结束部分过分突兀,未能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许多老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不敢草率。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草收场,结果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功亏一篑。
其实,结语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作用。结语既可以着眼整体,简明扼要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能使教材中复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化,也可以渲染气氛,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饱蘸着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激起共鸣,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或者组织讨论,针对教学中的关键之处,提出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引起学生展开讨论,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升华非智力因素的功效。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显然没有对课堂结语予以足够的重视,没有仔细地推敲、研究,导致新课结束部分给人以非常匆忙非常突兀的感觉,未能使课程内容得到延伸拓展,升华提高。
四、教学问题的设计缺乏梯度、层次,未能环环相扣,以问题带动教学
学习自问题开始,教师借助所设计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领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喜悦,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欲望。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勤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学生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营造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教学磁场,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存在较为突出较为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问题的设计缺乏整体感,缺乏完整清晰的思路,未能将复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未能形成问题串,环环相扣,以问题带动教学。
二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梯度、层次。要么过于平淡,问题过于简单,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甚至有的问题设计得毫无意义;要么问题过于高深,学生无法下手,无从答起。
三是设计的问题无法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启发学生思考得更深、更广、更全、更细,启发学生作出最佳选择。学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作答,缺乏思维的力度。
四是不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匆忙作答,草草完成教学任务。
五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冒出思维的火花,超出教师原本的课堂预设的时候,硬性地把学生塞进预设的答案之中。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Ⅱ第七单元《“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课时,经常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尚未回答的时候,答案就已经显示在大屏幕上了,不知道这样的提问还有什么意义?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Ⅱ第三单元《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设计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基本属于一个层次,太浅,看书即可作答,缺乏思考的梯度。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非常高的评价。笔者认为这种廉价的表扬并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后的自豪感,因为问题本身毫无挑战性,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要有动有静,波涛迭起,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激起一个个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乘势,解惑要适时,才能连锁反应,锻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得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Ⅱ第七单元《“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课时,用了三十分钟的时间匆匆忙忙把新课内容赶完,然后留下十五分钟的时间组织了一场辩论会。但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扎实,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尚未被调动起来,再加上学生的知识储备尚未达到辩论会的要求,于是辩论会变成了一场朗诵比赛,辩论双方抱着课本,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表面上唇枪舌战,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并未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辩论会变成了“作秀会”,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另外,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当学生自己开始围绕目标进行探究时,许多教师常常站在一旁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有的老师感到自己好像成了多余的人,也有的老师为避免被“冷落”,就在各组间走来走去,希望学生提出问题或请求帮忙。当然,也有的老师觉得自己正好可以休息一下,随他们去活动吧。
其实,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活动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通过这两种方式,仔细地了解各组、个人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况。高水平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常常会仔细观察并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进而给不同的学生以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