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汽车商业评论
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汽车商业评论

残酷的分时租赁之春 | 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汽车  · 2017-05-08 17: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为什么玩家多而小?为什么有的已经玩不下去?为什么说现在挺住意味着一切?


《汽车商业评论》 记者 刘宝华

汽车企业从没像今天这样护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一边警告造车新势力“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一边对外宣布“我们不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出行服务商”。


已经明确这么说的,不完全统计,国外有戴姆勒、大众、宝马、奥迪、福特、通用、PSA,国内有上汽、北汽、广汽、神龙、北京现代。而造车新势力威马也是这么说。


出行,已经成为移动互联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最新战场,科技公司、汽车公司和崭新的创业公司从不同方向扑向这块新大陆。


与汽车相关的出行服务分为两大类:网约车与分时租赁。网约车已涌现出一批独角兽公司,且创业公司、科技公司、汽车公司三方在这个领域以投资、合作等方式互相渗透,深度融合。


各类分时租赁车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马路上。


顶尖网约车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当下的出行服务,对自动驾驶、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均有涉足,从而又与汽车公司、科技公司形成竞争关系。


以Uber为例,它接受谷歌、微软、塔塔、丰田的投资,与滴滴互相持股,从谷歌和福特挖角技术团队进行自动驾驶研发,也和FCA、沃尔沃合作测试自动驾驶技术。


对汽车企业来说,未来的风险在于自动驾驶与网约车的结合,智慧交通体系真正实现,普通人没有必要再拥有汽车,买车行为将被手机上的用车APP取代。丧失C端客户的汽车企业有可能成为单一的B2B公司,如果B端客户是仅有的几家垄断型运营商,汽车公司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这并非危言耸听,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早已预言过“未来经济是按需经济,而不是所有经济。”


不止是未来,事实上这种趋势一直在发生。奥地利EFS汽车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兼CEO雷霆生(Truls Thorstensen)在2016年10月对《汽车商业评论》十周年寄语中讲过他的个人体验。


“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拥有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滑雪板,现在几乎没有人拥有滑雪板了。三十年来,这个行业从将拥有滑雪板视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标志改变到根据当天的天气场地条件获取合适的新滑雪板。”


对中国人来说更有说服力的是自行车,1970年代曾被列为结婚必备的“四大件”之一,而如今当共享单车普及后,绝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必要拥有一辆自行车。


奥地利人的滑雪板、中国人的自行车,无论价值还是情感都曾是重要的家庭伙伴,都已从拥有变为共享租用,汽车能否抵抗这种趋势?


基于自动驾驶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之前,汽车共享分为网约车和分时租赁两种形式,区别就是有没有司机服务,在自动驾驶实现后,这种区别将消失,网约车与分时租赁会合二为一。


而向前追溯,网约车和分时租赁的祖先出租车、汽车租赁都不是新鲜事物,是新技术改变了人们使用汽车的方式——当前是移动互联技术把出租车、汽车租赁改造成为网约车、分时租赁,未来是自动驾驶技术将二者合一。


现阶段的两种出行模式中,网约车由于轻资产更容易短期内迅速扩张,无论国内国外都已完成洗牌进入高集中度的寡头垄断阶段,行业格局基本稳定。而分时租赁正处在百家争鸣的自由竞争阶段。


汽车分时租赁,意指以小时或天计算提供汽车的随取即用租赁服务,这种租车模式从1999年全球第一家分时租车公司Zipcar诞生起,已不算短。


目前市场上的分时租赁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汽车厂商创立或收购、控股,另一类则是独立的分时租赁公司。后者又可以细分为由传统租车公司演变而来和创业公司两种。



移动互联工具成熟运用的同时期,各国政府对以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予以扶持,在技术和基础设施均不完善时,以公交、出租、租赁等形式代替个人购买是新能源汽车推广途径之一。


这个因素催生了大批专注新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公司,其中一些由充电桩企业 创建或投资。


厂商系的代表是戴姆勒创立于2008年的car2go,国内有上汽控股的环球车享、创造杭州“微公交”模式的吉利康迪合资的左中右、北汽新能源与富士康合资的GreenGo绿狗、力帆控股的盼达、北汽集团旗下的华夏出行。


2013年是中国分时租赁元年,2015年迎来一个小高峰。罗兰贝格2017年4月发布报告《汽车分时租赁如何在中国获得成功》称“中国现有超过26000辆分时租赁汽车,数十家业务运营商”。


但时至今日,分时租赁还未迎来爆发式增长,玩家多而小,未出现独角兽,甚至没有一家全国性玩家。


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分时租赁公司是环球车享,其对外宣称的数据是截止到2017年4月“在十几个城市运营,车辆总数超9000辆,在大本营上海车辆总数超5000辆,日订单数超过2万单。”


环球车享是由上汽旗下的分时租赁项目e享天开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旗下的电动车租赁项目EVCARD于2016年5月整合而来,上汽集团控股51%。公司规划在3年内布局全国一线和重点城市,车辆1.2万辆、网点4000个、会员100万人、业务收入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上海国际汽车城和环球车享,都是国企。在上一轮网约车竞争中被民企完胜后,国企在重资产的分时租赁上积极发力。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分时租赁企业具有远比网约车更高的门槛。


分时租赁资产过重,每一辆车的扩张都需要真金白银支持,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而且,车辆成本只是冰山一角,在限购城市如何解决牌照、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如何布局停车网点、电动车如何解决充电问题……


国企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另一个例子是首汽集团于2015年打造的GOFUN出行,由其全资子公司首汽智行运营。考虑到首汽约车是同一集团旗下的网约车平台,首汽对未来出行服务的全面布局并不迟钝于汽车厂商和民企。

国企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在牌照指标等政策方面受到优待,其次,拥有独特资源的大型国企之间更易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1月,首汽集团与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北京城区二环、三环路桥下数十个租赁场站向GOFUN独家开放。


充电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给电动车分时租赁创造了条件。


乐视旗下的零派乐享董事长何毅认为,分时租赁的发展有两种逻辑:第一种是有很强资源的公司,在车辆、车牌、车位等方面能够获得很大的支持,会建立很强公共性质的分时租赁;第二种是产业链背景的公司,将分时租赁作为自己竞争布局的一环,成为产业链的延伸。


环球车享可谓是这两种逻辑合二为一的结果,一般的入局者想要赢,确实困难重重。


2017年3月10日,北京富电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430087)发布公告称,将收购零派乐享持有的乐电出行汽车租赁(北京)有限公司50%股权,收购代价为950万元。交易完成后富电绿能将100%控股乐电出行。


成立于2016年3月23日的乐电出行为富电绿能与零派乐享的合资公司,双方分别出资1500万元,各占合资公司50%的股份。2016年,乐电出行营业收入仅为103.97万元,净利润为-672.55万元,严重亏损。


这也无怪乎零派乐享在乐电出行的股权约以6折的价格“贱卖”给了富电绿能。而就在这笔股权交易的同一天,从最初做P2P模式的友友租车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友友用车宣布停运。


友友用车联合创始人李宇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类似何毅同样的心得:“这个行业前期是需要大力投入,单纯的创业企业来做的话,目前做分时租赁的没有一家盈利的。如果它是在一个产业链条上,有政府背景,或者整车厂背景,它会给上游带来其他方面的商业价值。但如果是单单一个孤立的企业来做这个事情,因为亏损,没有在战略上帮助到别人,是不会长期拿资金来支持你的。”


当然,并非所有的小玩家现在都在这个春天遭遇冬天。4月TOGO获得4000万元A+轮融资,而这家公司2016年末刚刚获得过2500万元A轮融资。

但无论如何,这些钱对于成功运作一家分时租赁公司是远远不够的。零派乐享产品负责人崔睿哲曾经表示,“企业如果没有几十个亿作为资本,根本无法运作分时租赁”。这也是一家分时租赁公司很难迅速在全国铺开的原因,那么,小公司就没有出路了吗?


有车(北京)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核说:“我认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管理,模式、资金这些东西都是外在,更重要的是企业能不能生存下去。有车投入很稳健,一直也比较谨慎,所以几乎不可能出现友友这种情况。“

看不上当下所有分时租赁公司的EZZY创始人付强表示,目前公司不盈利,但根据财务数据预测,EZZY将在今年9月份实现每单盈利。他并不愿意用“分时租赁”来定义自己,甚至认为分时租赁就是个伪命题,他更喜欢称自己为“自驾出行服务提供商”。


5月6日,汽车分时租赁公司EZZY在北京希尔顿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EZZY将启用全新的品牌形象、线上产品并上线奥迪A3等全新车型,打造以品质服务为核心的出行文化。


环球车享总经理曹光宇则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分时租赁模式跟完全的虚拟经济不一样,它是O2O的模式。对于一线线下服务的时候,其实小公司有它的优势。所以未来可能是大小相结合共生共存的模式。”


他还对网约车新政带给分时租赁更多利好的判断持否定态度,分时租赁模式将比网约车更有前途,“长久来看,我觉得汽车共享出行,将来必然是城市出行的主流选择。自驾的分时租赁模式必然变得更灵活、更低成本”。


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未来无人驾驶时代网约车和分时租赁将合二为一的原因,也能够解释现在这个市场上为什么还不断有新的玩家进入的原因,也难怪罗兰贝格认为“到2025年中国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保持45%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万辆”。


所以,先不要说什么胜利,现在挺住意味着一切。


这对于大公司可能也是如此。比如法国2011年推出的电动车分时租赁平台Autolib,即便它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好案例,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3万人,被租用次数已经突破1000万次,但依然处于巨额亏损中。


本期封面故事,《汽车商业评论》选取了几家颇有代表性的企业——分时租赁在华鼻祖环球车享、乐视旗下的零派乐享、以传统燃油车为主的TOGO、创始人媒体出生的一度用车、刚刚停运的友友、主要在高校园区活动的有车、看不起其他同行的EZZY,对这个被移动互联激活的全新行业作一个鸟瞰。


(详细报道请见《汽车商业评论》2017年5月刊封面故事)


END
欢迎投稿分享,[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洽曹女士,1861243859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