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
帮助师生了解食堂信息,传播饮食文化,用心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关注餐饮服务指南、食堂经纬、新菜推荐,特色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

时食记 | 白露时养 乡味分享

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  · 公众号  ·  · 2024-09-07 11: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期“主厨推荐”菜品


畅春园食堂

干锅茭白

(研发厨师:高攀)


制作过程

1.将茭白去皮洗净切菱形片,五花肉切片,青红线椒、青蒜苗切段备用;

2.起锅烧油,将茭白炸制金黄色捞出;

3.锅内留油,将五花肉片煸炒,放葱、姜、蒜、青红线椒,放豆瓣酱、干锅酱、蚝油、老抽、生抽、东古一品鲜、白糖调味;

4.将茭白和青蒜倒入锅中,翻炒至成熟,淋香油即可。



虫草茭白鸡丝

(研发厨师: 程亮


制作过程

1.茭白去皮切丝,虫草花择洗干净;

2.鸡肉洗净切丝,用盐、蛋清、料酒、淀粉码味上浆;

3.起锅烧油,将鸡丝、茭白使用三成油温滑熟;

4.锅内留少许底油,放入葱、姜炒香;

5.放盐、料酒,放入鸡丝、茭白丝、虫草花炒匀即可。




燕南美食

油焖茭白

(研发厨师:曹立豹)


制作过程

1.把茭白去皮洗净,切成滚刀块备用;

2.起锅烧水,加入少许盐,水开后放入切好的茭白,煮2~3分钟;

3.锅中放油,加入少许白糖,待白糖炒制红色后放入茭白;

4.加少许料酒、酱油,放入一勺葱姜水烧2~3分钟;

5.出锅前,淋水淀粉勾芡,加入少许香油即可。





食堂时令菜品推荐


万柳食堂 桂花糕

醪糟汤圆


家园一层 桂花糯米藕


学一食堂 桂花芋头粥




作者: 彭金英

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菜品名称: 金桂玉露(桂花糖糕)


使用原料: 糯米粉:250克;酵母:3克;白糖:50克;桂花:50克;白糖(熬糖用):100克;油:适量。


制作过程

1.将糯米粉、酵母、白糖混合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醒发至两倍大。

2.将醒发好的面团擀成薄片,切成小块。

3.锅中放入适量的油,烧至五成热,将面块放入锅中炸至金黄。

4.将桂花和白糖放入锅中熬制,直到糖汁浓稠,桂花香气四溢。

5.将炸好的面块放入桂花糖中滚一圈,使每个面块都裹上一层金黄的桂花糖。

小贴士:

桂花一定要选择新鲜的,这样炸出来的糖糕才会更加香甜。

熬糖的时候要注意火候,不要熬得太干,以免糊锅。


乡味故事

金桂玉露---

奶奶的桂花糖糕


秋风轻拂,白露时节,金桂飘香。每当嗅到这熟悉的味道,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儿时,飘向奶奶温暖的怀抱。

奶奶家的小院里,有一棵桂花树。每到秋天,金黄的桂花便开得满树都是,香气沁人心脾。金桂一开,满院飘香,奶奶就会变着法儿地做些桂花点心,其中我最爱吃的就是桂花糖糕。

奶奶做桂花糖糕,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糯米面团裹上桂花糖。她总说,这桂花糖糕啊,得讲究个“金桂玉露”,寓意金桂飘香,甘甜润喉。

记得小时候,我总缠着奶奶要吃桂花糖糕。奶奶就笑眯眯地答应了。她先将采摘下来的桂花洗净晾干,然后和白糖一起熬制。熬制的过程可有意思了,奶奶一边熬糖,一边给我讲。她说,这桂花糖啊,得熬到糖汁粘稠,桂花香气四溢才算好。熬好的桂花糖,金黄透亮,晶莹剔透,就像琥珀一样。

接下来就是做糖糕了。奶奶将发好的面团擀成薄片,切成小块,然后下锅炸至金黄。出锅后,再将糖糕滚上一层厚厚的桂花糖。热腾腾的糖糕刚一端上桌,香气就扑鼻而来。咬上一口,外酥里嫩,甜而不腻,桂花的清香在口腔中久久萦绕。

奶奶还告诉我,这桂花糖糕不仅好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仙女下凡,见人间桂花盛开,香气怡人,便采摘桂花做成糕点,送给人间百姓。百姓们吃了这糕点,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从此,桂花糖糕就成了吉祥的象征。

每逢佳节,奶奶都会做桂花糖糕招待亲朋好友。大人们一边品尝着糖糕,一边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围在奶奶身边,听她讲故事。那温馨的画面,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每当吃到桂花糖糕,我都会想起奶奶慈祥的笑容,想起她温暖的怀抱。奶奶虽然离开了,但是她做的桂花糖糕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白露时节的桂花香,勾起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奶奶做的桂花糖糕,不仅是一道美味的点心,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愿这份温暖,能传递给每一位品尝桂花糖糕的人。




茭白 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古称 “菰” “雕胡” ,又称 笋、高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八·菰》中提到:“春末生白茅如筍,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生、熟皆可啖,甜美。” 《礼记》 记载: “食蜗醢而菰羹” 《周礼》更是将茭白的种子“菰米”与黍、麦、稻、菽并列 ,共称为“六谷” ,彰显了其在古代农业及粮食生产中的价值。如果看过茭白的植株就会觉得它确实更像谷物,在很多文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茭白是以谷物的形式出现在百姓生活中。

唐代 庾肩吾 “黑米生菰叶,青花出稻苗” 杜甫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 李白的“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以及 元稹的“琼杯传素液,金匕进雕胡”

原来,菰在没有感染真菌的时候结的果实为菰米, 如果茎根被黑穗菌感染后,便不能再开花结实,而是渐渐增生膨大,成就了高大上的茭白,才有了蔬品的烹饪方式。茭白与鲈鱼、莼菜被称为江南三大名菜,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 》中记载 晋代 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在《咏菰诗》 中写道: “结根布洲渚,垂叶满皋泽。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这首诗道出了茭白的“体与用”,生于水中,可宴宾客。

在烹饪技艺方面, 南宋吴氏所著的《中馈录》 为我们留下了茭白的一种腌制方法:“鲜茭切作片子,焯过控干,以细葱丝、莳萝、茴香、花椒、红曲研烂,并盐拌匀,同腌一时食。藕梢鲊同此造法。”这种腌制方法不仅保留了茭白的鲜美,还增添了多种香料的独特风味。 明清 有了更多的记载, 袁枚在《随园食单》 中明确指出:“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姜之,尤佳。”而清宣统年间翰林院待读学士 薛宝辰在《素食说略》 中的描述则更为详细:“菰俗名茭白,切拐刀块。以开水瀹过,加酱油、醋费,殊有水乡风味。切拐刀块,以高汤加盐,料酒煨之,亦清腴。切芡刀块,以油灼之,搭芡起锅,亦脆美。”这段文字详尽地介绍了红烧茭白的做法,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浓郁的香气。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桂花以其独特的香气与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秋日风物。其香,不仅穿越了季节的萧瑟,更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 先秦 时期, 屈原的《楚辞·九歌》中便有“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句 ,这不仅是桂花入酒的记载,也展现了古人对桂花香气的热爱与利用,将其融入祭祀与宴饮之中,赋予了桂花神圣而浪漫的色彩。至 东汉,班固 在《汉书·礼乐志》中提及“尊桂酒,宾八方”,进一步印证了桂花酒在当时社交场合中的重要地位,象征着尊贵与友谊。

进入魏晋南北朝,桂花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 记录了汉初上林苑中栽培的“陶桂十株”,不仅展示了桂花作为观赏植物的栽培历史,也预示着其经济价值开始被发掘。而到了 唐代 ,尽管直接关于桂花食用的记载较少,但桂花在诗词歌赋中的频繁出现,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已将桂花之美、之香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桂花自此被誉为“天香”。

宋代 ,是桂花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时期。 林洪的《山家清供》 不仅详细记载了桂花糕的制作方法——“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米粉饮作糕”,还首次将其称为“广寒糕”,寓意着月宫的清冷与桂花糕的清雅,极大地丰富了桂花的文化内涵。此外,宋人刘过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桂花美好时光的向往。

明清两代 ,桂花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明代顾元庆的《茶谱》 详细描述了 桂花茶 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古人对桂花香气细致入微的利用与享受。而 清代《花镜》 中关于桂花食用的记载,如“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进一步拓宽了桂花的食用方式,使其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 记录了中秋时节饮用“桂花东酒”的习俗,将桂花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增添了节日的温馨与雅趣。

从先秦的祭祀之酒,到唐宋的诗词歌赋,再到明清的美食佳肴,桂花以其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层面。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与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每一次的秋风吹过,桂花飘香之时,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共鸣。


白露时节,鸿雁来,玄鸟归,未名湖畔也迎来了又一批新燕。四季更迭,岁月流转,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祝新燕们享受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岁月,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北大百余年的历史之中,融入到北大的家国情怀之中,看繁华绽放,待秋实满园。















从2023年的秋分到2024年的白露,转眼间,第二期时食记已经接近尾声,第三期时食记再见~















文案:餐饮中心

摄影:周心怡、卢瑞雪

排版:卢瑞雪

审核:陈贵兵

参考资料:

《中医药膳学》(新世纪第三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谢梦洲、朱天民


* 本微信公众号所有内容,由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官方微信自身创作、收集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属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官方微信所有; 从公开渠道搜索、整理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属原作者。 如需转载,请与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官微联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