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
慢学校到底是什么?
我从17年开始做慢学校(一个在线学习社群),到现在也一年多了,期间进行过很多尝试,陆续上线了许多课程、活动,最近还上线了小程序。当一个事物逐渐变得复杂,就需要让它重新变得简单。否则,自己都解释不清了。
然而,解释不应是表面的,不仅应解释你看到的,不仅是“是什么”,它还应该是“为什么”。物种由其基因决定,然后再加上环境的选择,才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事物也是如此,事物有事物的基因,这基因是文化、是信念、是价值观、是最早的初心。要了解一个事物的基因,就要回到它最早的样子。
2017年初,我发起了一个教育学徒项目。在那年的6月,还没有慢学校的时候,我和学徒们在广州的咖啡馆讨论什么是美好的学习,学徒吴茜曾经这样想象过:
它像是一个城市。初来乍到的我,憧憬在这个城市成长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城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的共同价值观:成长是需要反思与对话的。
所以城里的人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日常——发起一个研究难题,约几个好友,随意聊聊。当然,他们是欢迎陌生朋友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没有规矩地发问和捣乱,你可以在旁边静静观察,尽管如此,你亦能丰收。反正你在这座城里,有足够的时间,「慢」是这座城的节奏。
这个想象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认可。7月,我们开始共同工作,目标不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创办一个可以”
终身栖身其中
“的学习空间。随后我们做出了原型,进行了用户测试。之后,我们以“X大学”的名义启动了半年的创始班实验,这就是现在慢学校的前身。
17年10月,在X大学创始班的开学典礼上,我这样描述慢学校:
它可以是一所研究院。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来,或者和其它成员一起发现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共同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它也可以是一个咖啡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辩论、发现、联结,我们在这里发现更多共同的兴趣,创造更多新的学习。
它还可以是一个工作室或者车间。我们在这里进行实验,把我们的学习和思考付诸实践。我们更可以在这里创造,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8年,慢学校正式启动。期间经历了许多尝试和失败,慢学校的形状也渐渐清晰。到了今年初,我们在公号文章中这样描述慢学校:
慢学校像一个花园,里面是无数个鲜活有机体、小细胞的联合,有无数个苏格拉底式的学习小组,自由生起,共同创造,协作进化,充盈着活力、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回头看这一年多来的想象,才发现我们对美好学习的想象一直没变过。美好的学习不仅是课程、工具或者活动(虽然需要这些),它
本质是一种
生活状态
。当我们进入了这种状态,学习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是
自主
的。我们不再被外在的权威或焦虑所控制,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一起学习,我们可以自由决定学习的计划,也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目标。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是
自知
的。自知是自主的前提。在自知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效,发现不足,并以此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我们的学习视角会从外部转向内部,从“流行学什么”转向“我需要建构什么”,从“什么知识能帮我解决问题”转向“我有哪些知识可以解决问题”,从“应该知道什么”转向“我知道什么”。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是
相互连接
的。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学习,我们基于共同的兴趣和关注连接起来,分享知识,讨论问题,获得反馈,并由此创造更大、更深刻的知识。
自主、自知、连接,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学习状态
。幸运地是,慢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学习文化,一个新学员进来,能够得到大家的照顾,能够获得方法和工具去了解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社群学习活动当中。
我们也在不断地研发相应的课程和工具,帮助我们的学员更好地融入这样的状态。
例如,我们为学员提供了一个“
最小学习行动模型
”,它包含三个步骤:提取-理解-归类,通过这个流程,学习者可以把外部知识(信息)内化成内部知识,解决学习浅层化的问题。
我们还为学员开发了一个
小程序
,把最小学习行动模型做成了软件流程,让学员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精熟深度思考。同时,这个小程序还能根据学习卡片自动生成知识地图,让学员真正看到自己“知道了什么”,并且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的知识缺口,让学员真正成为一名自知的学习者。
我们还为学员设计了
社群主题学习活动
。每年,我们将组织四次官方的社群主题学习,今年规划的主题包括:学习、自我、进化、社群等。通过社群主题学习,可以聚集整个社群的智慧,创造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知识地图。当然,我们更鼓励学员自主发起学习项目。目前,慢学校的学员发起了大量的学习项目,新学员可自由参与。
即便如此,即便我们做了以上这些,接下来要做的还有更多。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新体系,一个
自主学习体系
。它跟传统的由老师和学校控制的指导学习体系完全不同,在指导学习体系下,学校做好学生3到6年的学习规划,并设计好各种评估,包括作业、测试、考试等,于是,学生只需专注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面即可。这固然让学习变得简单,但也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在这种场景下的学习更像盟军登陆:只有一个“占领柏林”的大目标,但下一步去哪里、怎么打,靠设计好一个月的作战计划的方式注定行不通,靠司令部指挥一切的做法也是死路一条,唯一可行的,是我们自己做主,根据眼前的形势来自行决策、行动和评估。
这就是自主学习。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特别地,我们不会规划,我们也不会评估自己的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知道需要掌控自己的学习,但还是习惯性地盼望由别人来告诉我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以及学得好不好等等,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
因此,需要
为有这样意愿的学习者设计切实的方法和工具
。
然而,但把有价值的思想变成一个可用的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和试验,中间的难度超过了我最悲观的想象。直到我跌跌碰碰走了一年多后,才意识到:“早知道这么难……”
但一句话激励了我,肯尼迪在登月演讲中说的:
“我们选择登月,不是因为它们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困难。”
这句话让我找到了最初的出发点(我几乎都忘了)。在两年前母亲离世后,我在纪念文章《
死亡是最好的学习
》中,曾写下这样的字句:
毫无疑问,我的兴趣还在教育设计上面。但是,提供好的知识,设计出好的课程,或者培养某种技能,这些对我都不再有挑战,也难以再引起我的兴趣了,我希望做些更难(也是更重大)的事。
所谓更难的事,就是让学习回归到学习者自身。我们的学习总是关注外在的东西,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鲜有关注学习者的内在,如动机、认知和知识结构等等。然而,学习并非搬运,它不是把衣物收纳进衣橱的过程,而是一个重新调整衣橱结构,以便收纳新衣物的过程。如果你考察那些“重大”的学习,例如失恋、创业失败、或者亲人的离去,你就会看到这种心智的颠 覆和更新。所有的学习都伴随着这样的颠覆和更新,学习本质是一个颠覆自己认知的过程。然而,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这种内在的颠覆性,并且,也缺少相应的工具去探寻、展示和管理这种颠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