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谈楼市,
不如谈城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各省市经济状况开始产生前所未有的分化——劳动力拐点、人口老龄化等话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城市经济前景和人口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城市经济地位与楼市能级有没有潜在联系?
年轻人口和经济增速高度正相关
下图为各省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时,20岁以下人口比重和过去6年各省市的GDP增长情况。
如上图所示,大体上,2010年-2015年的各省市经济增速,和六普0-19岁人口比重有正相关性,20岁以下人口比重越大的省市,经济增长幅度越大。
-
京、沪、津三大直辖市,外来移民占比很高,且大多是20岁以上的劳动力年龄,因此三市的20岁以下人口比重很低。
-
广东、浙江、江苏,分别是外来人口占比4、5、6位的省份。其中江、浙20岁以下人口比重很低,而广东的比例较高,这得益于广东本地人,特别是非珠地区的高生育传统,类似的还有福建,在沿海发达省市中拥有最高的年轻人占比。
-
黑吉辽+内蒙,这四个泛东北地区,不出所料的成为低青少年比例+低经济增速的典型代表。
-
河北和山东,分别受铁和煤产业的不景气,经济增速垫底。内蒙的较低增速也受类似原因影响。
-
增速较快的,主要是部分西南、西北落后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年轻人口比重最高的。这些地区增速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差、基数低。
差异极大的年龄结构
加剧分化的经济前景
很多人可能会说:“上面这个图跟人口结构没啥关系,明明是越穷的地方增速越大。富裕地区基数高,本来就很难再高增长了。”是否真的如此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下面先上穷省组:
第一组,人均GDP倒数前4的低发展省份:甘肃、云南、贵州、西藏。
以下是四地的人均GDP和过去几年增速情况。从增速来看:贵州 > 西藏 > 云南 > 甘肃。
四地2016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
-
贵州和西藏的年龄结构明显较云南、甘肃要年轻。
-
贵州历史上数量最多的年龄段目前正处于16-20岁这一劳动力备用年龄。
-
西藏6-35岁的人口比例都非常大,远高于云南和甘肃。
-
在西部地区,贵州属于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亮点(过去几年GDP增幅全国第一)。相比临近的云南,贵州过去几年的经济明显更加活跃,有效承接了大量珠三角制造业转移。省会贵阳虽然有多个全国闻名的“宇宙级大盘”,但没有出现鬼城,这和昆明呈贡新区、甘肃兰州新区缓慢的进度形成鲜明对比。
从人口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出,贵阳的城市化,明显有更多年轻人接盘。
第二组,人均GDP排名全国12-17的中游省份:吉林、湖北、陕西、宁夏、湖南、青海。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面是6个地区2016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
-
湖北和陕西在20-30这一黄金年龄段拥有最高比例的人口,经济增速在6个地区中也处于前列。
-
湖北武汉、陕西西安,在过去几年,也分别是中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亮点。但这两个地区的后继人口都急速下滑,未来能否保持增速是个疑问。
-
相比较湖北、陕西而言,湖南的年轻劳动力比例类似,而后备人口更多,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更大。
-
相比较上述三个高增长地区,吉林的情况就要糟糕很多,一方面大量人口集中在待退休状态,另外一方面20岁以下后备人口持续快速减少。再过5-10年,吉林每年的退休人数将会是新参加工作人数的2.5倍,这一情形是十分可怕的。
-
最后,青海和宁夏作为西北省份,年轻人口比例比上述四省都高很多,经济增速也不低,但这两地的短板也是明显的,如地理位置、教育劣势、社会稳定等,未来的发展有一定不确定因素。
第三组,人均GDP最高的富裕省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辽宁、山东。
(除去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再除去因为资源价格影响而波动较大的内蒙)
经济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面是上述6个地区2016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
-
20-30岁年轻劳动力:福建和广东的比例最高,山东和江苏其次,然后是浙江,最低的是辽宁。
-
50岁以上的待退休人口:和上面的年轻劳动力一样,福建和广东比例最低,山东和江苏其次,然后是浙江,比例最高的是辽宁。
-
20岁以下后备人口:福建、广东、山东的比例相对较高,浙江和江苏不容乐观,辽宁比例最低,且在加速下滑。
-
过去5年里,浙江和辽宁是6省中经济增长幅度最小的。从上面的年龄结构图也可以看出,这两个省也是年龄结构最恶化的:一方面年轻人比重少、后备人口下降快,另一方面,临退休人口较多,未来的养老压力骤增。
-
我们也可以就此来对东南沿海4个富裕省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过去几年的房价走势做出一定解释。
在这4个省份里,过去几年,只有浙江省的中心城市房价没怎么涨,而其他3个省市的中心城市房价都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这与他们较高的年轻人比重是分不开的。
“人口争夺战” 需要核心都市圈
全国的大多数地区,20岁以下的后备人口数量较80后人口高峰都有一个大幅滑坡,各个地区的滑坡幅度不同。可以预见的将
来,
“年轻人口争夺战”将成为除了一线城市以外全国各省市的常态。
从全球经验来看,年轻劳动力更多会趋向于大都市圈,因此人口争夺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区的核心城市、都市带的发展程度。如果说全国90后人口数比80后打6折:那么特大城市可能不打折,大中城市打6折,县城打3折,农村可能仅剩下1折。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腾笼换鸟、吸引高端人口,成为继续保持活力的关键。
这一点上,深莞做得相当不错,现在的深圳和东莞已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和只能硬件产业链的核心。而江浙地区相比之下就稍显逊色,
一方面城市较为分散、缺乏核心一线城市,除了个别亮点外,难以像珠三角那样诞生成批的高端企业,因而产业升级也不如珠三角那样成功。江苏和浙江作为东南沿海后备年轻人口比例最低的省份,在未来10年,受老龄化拖累经济大幅减速,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有人会说:江苏和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会有大量内陆年轻移民来解决其年轻人口不足的问题。但真的是这样么?
下面是2000、2010、2015年的江、浙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情况。
从2010到2015年,浙江和江苏的年均常住人口增速都远不能和之前10年相比,且常住人口的增速从高于户籍人口增速变成了低于户籍人口增速。这说明,过去几年江苏和浙江的外来人口呈现出增速停止、甚至小幅净流出状态。
由此可见,在全国年轻人口大减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大前提下,
即使富裕如江浙,也无法再靠外来人口来填补年轻劳动力,未来也只能依靠其内生的年轻人口。
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许多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过去几年,纷纷采取抛弃中小城市,举全省之力打造核心都市区的模式。
以武汉和成都为例,虽然他们所在的省份面临着较大的老龄化危机,但这两个省内首位度极高的大都市,成为了近年来全国各区域发展的亮点。
我们再来看3个没有培养出核心都市带的地区的例子:
辽宁、河北、山东,都是省会和沿海大城市双核、甚至多核发展的典型例子,沈阳和大连、石家庄和唐山、济南青岛烟台,多核发展的结果是各个核心都不够有竞争力,难以吸引高端产业和人口。
文中部分内容整合自微信公众号“易居中国”,转载请予以注明。
今日头条、
网易新闻、
淘宝头条、天天快报
等媒体将对该内容进行联合发布。同时,您也可在
各大热门置业论坛
搜索到相关内容。
如需了解更多排行榜、品牌推广事宜,可致电
021-60867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