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烈寻亲人”活动开展以来,市民及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行动寻找烈士亲人。本报“寻亲别动队”记者更是全力以赴投入到寻亲工作之中。根据本报刊发的部分在广西牺牲的哈尔滨籍烈士名单,在呼兰区地方志办公室、呼兰区民政局和二八镇政府的大力协助下,记者终于找到了名单上张兴本烈士的多位亲属,还原了烈士的生前经历和牺牲经过。
24日下午,呼兰区二八镇民政助理员黄国来给记者打来电话,兴奋地说:“在广西蒙山县剿匪战斗中牺牲的呼兰籍烈士张兴本的弟弟张兴余、侄子张生等亲属在二八镇长山村平粉屯找到了!”
这位42岁的民政助理员连续排查了二八镇下辖的9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历时一个星期,终于将张兴本烈士的亲属查到。
25日6时,记者驾车踏上寻找烈士张兴本亲人之旅。穿梭在曲曲折折的乡间公路,看到窗外湛蓝的天空下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郁郁葱葱的秧苗,记者不由得想起牺牲在广西剿匪战斗中的哈尔滨籍英烈,他们如在天有灵,应该也为今天家乡的可喜变化而自豪吧。
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呼兰区二八镇政府,与黄国来和主管民政的副镇长张立新一起赶往长山村平粉屯。
9时许,记者来到了张兴本烈士的弟弟张兴余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院,对着院门口是一个“一面青”的房子,侧面是仓房,院里还养着几只鸡。
68岁的张兴余是张兴本烈士最小的弟弟,张兴本是家中的老大。如今哥五个只剩下老三张兴满、老五张兴余,还有一个现在伊春定居的小妹妹张桂芬。
得知记者来意后,张兴余很激动,他和侄子张生(张兴满之子)看到本报和爱心人士寻找烈士张兴本亲人的报道后表示,感谢党和政府还没有忘记烈士的亲人。张兴余说,当时他只记得父母经常对他们说:“你大哥是个英雄,是你们学习的榜样,你们都要好好向他学习。”妈妈每当提起大哥时,总是边说话边擦眼泪。
25日中午,在呼兰区利民镇一个小区里,记者找到了张兴本烈士的三弟、74岁的张兴满。老人看到《哈尔滨日报》的相关报道后眼圈发红,言语哽咽……
张兴满向记者转述了父母当年给他讲的大哥作战经历。1947年张兴本入伍。后来在攻打四平的战役中,担任爆破组长,炸掉敌人碉堡后左脚负伤,血流如注,被战友送到后方医院治疗,被记战功一次。
25日下午,记者又辗转与张兴本烈士的妹妹、现在伊春定居的张桂芬女士取得联系。她在电话中也向记者介绍了小时候听父母说起大哥张兴本在攻打四平受伤立功的经过。张桂芬说,由于机智勇敢,张兴本很快被提拔为排长。后来张兴本还随同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
1950年,随着全国解放,张兴本所在部队开始在广西参加剿匪斗争。此时已经身为连长的张兴本刚刚20岁出头,作为基层指挥员的他为人宽厚、机智沉稳。
张兴满向记者讲述了烈士牺牲的经过:一次在蒙山县白族村附近执行任务时,一群土匪突然进入老乡家抢东西。张兴本闻讯后带领身边的几名战士火速赶到,挨家挨户搜查土匪。其中一个院子里的3名土匪负隅顽抗被战士们击毙。此时残余土匪已经跑到西门外老白家炮台隐蔽,并趁机向张兴本和战士们开冷枪。张兴本不幸中弹牺牲。后来葬在广西蒙山县剿匪烈士陵园。
广西爱心人士传给本报资料显示:张兴本,黑龙江省呼兰县二八镇(松江省元宝区长岭乡)人,1930年生,部队番号为49军145师435团2营6连,1950年在广西蒙山县剿匪战斗中牺牲,立小功一次。
张秀杰是老四张兴田的女儿。她找出来当年奶奶保存的黑龙江省民政局监制、呼兰县民政科颁发的《黑龙江省农村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证》,上面记载着当年每月3元补助费的发放情况。她说:“当时奶奶和我们一起住。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们讲起大伯父在广西打土匪的故事,每当讲到感人处,奶奶总是边讲边擦眼泪……”
“当时农村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每月3块钱的优抚补助帮家里解决了大难题。”张兴余说,家里人口多,我们还都小,吃饭是大问题。这每月3元块钱的补助帮我们全家渡过了难关。”
张兴满、张兴余、张桂芬及小一辈的张秀杰都说,要继续以大哥为榜样,教育后人,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格外珍惜,更要爱国爱党。
哈尔滨日报记者:黄晏君